科技是企業發展之基,創新是企業進步之魂。創新性技術人才是企業發展的搖籃與希望。中冶寶鋼旗下“中冶重機”品牌以冶金大物流技術裝備研發為中心,高度重視技術性人才專項提升。通過全面梳理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實施自我診斷、查找短板,迅速找準提升突破口,精心制定提升方案。通過狠抓人才培養管理,規范技術人才晉升制度,多措并舉,全面推進創新性技術人才團隊培養計劃,讓“中冶重機”耳聰目明引領行業發展。
甄選引進,夯實勞模創新工作室
隨著新技術的發展,中冶寶鋼在市場經濟中不斷地應用和研發新技術。為適應發展需要以及市場對“中冶重機”品牌設備的技術要求,中冶寶鋼以耿會良冶金特種機械創新工作室(勞模工作室)為搖籃,引進社會成熟專業技術人才,或甄選高等院校高學歷人才,夯實工作技術資源。近年來,成功從引進了兩名液壓設計師、一名電氣設計師,從高校直接引進一名焊接專業碩士,形成了以一個總工、三個專家為核心,多個機電液工程師為一體的全新勞模創新工作室。
以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為依托,進行PBC系列鐵水車、BGC系列抱罐車等冶金大物流設備新技術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和產業化研究,提升“中冶重機”品牌市場競爭力。成功研發亞洲巨無霸PBC-380噸鐵水車現場使用兩年無故障,推進“中冶重機”抱罐車成功進軍韓國市場。
完善機制,搭建人才成長快車道
站在中冶寶鋼的平臺上,雖然以“耿會良冶金特種機械創新工作室”為核心的機械研究所,為“中冶重機”品牌打造的強大技術團隊讓人引以為豪,但在研發隊伍的培養上,同時也面對著嚴峻挑戰——創新型研發人才結構性不足矛盾突出。“中冶重機”品牌有領軍人才、尖子人才,但是結構不均,中級人才面臨斷檔,新的工程技術人才無法將生產和創新實踐實現同步。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想要培養出優秀的技術團隊,必須把人才開發與培養放在人力資源發展最優先的位置。中冶寶鋼積極改革人才培養計劃、建立人才引進與培養機制,努力造就一批創新性研發團隊、領軍人才、工程技術人員,通過“千人計劃”培養一線創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順木之天,以致其性”。在人才培養上,中冶寶鋼有著獨到的培養計劃。一是堅持師徒帶教機制,以理論與生產相結合的模式,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長;二是廣泛吸引社會優秀人才加盟中冶寶鋼,為“中冶重機”冶金大物流技術裝備研發貢獻力量;三是在中冶寶鋼積極營造鼓勵大膽創新、勇于創新、包容創新的良好氛圍。在獎勵成功成果的同時,寬容不可評估的失敗,為人才發揮作用、敢于施展才華提供更加廣闊的天地。
通過完善人才培養機制,搭建人才成長的快車道。中冶寶鋼從職責上要求各個行當的技術專家、領軍人才不僅要做科技創新的開拓者,更要做提攜后來者的領路人,肩負起培養青年科技人才的責任,為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鋪路搭橋。同時,各技術科室也要深耕青年人才培養,突出青年人才培養的重要性,讓各單位也清醒的認識到擁有一大批創新型青年人才,是企業發展創新活力之源泉,也是技術成長希望之所在。充分發動青年人才參與技術/技能競賽、推動優秀人才“學、趕、幫、超”,培養廣大年輕技術人才創新思維、挖掘其創新潛能、提高創新能力,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不斷超越。
借力發力,內外聯合研發新技術
“聰者聽于無聲,明者見于未形”。科技創新在產品設計研發中的突破永無止境。中冶寶鋼在市場中,能夠準確掌握冶金大物流設備研發技術方向,在新技術的應用上,建立了聯合研發機制。目前中冶寶鋼純電動車鐵水車技術研發項目已經與華車、航天工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同時與上海馭勢科技、采埃孚天合建立了自動駕駛技術交流群。“中冶重機”作為完全面向市場的品牌,其冶金大物流技術裝備的研發、推廣,每一個項目都有技術突破和技術創新。在新技術的推廣與應用上,以敏銳的觸覺感知未來科技走向,不僅需要自身扎實的本領,同時需要廣泛借助社會技術力量,為“中冶重機”品牌建設夯實基礎。
“一招鮮吃遍天”。中冶寶鋼在面臨國家政策、市場需求的雙重壓力下,勇于面對科技創新發展新趨勢,通過人才引進、人才培養、以及聯合研發,尋找科技創新的突破口,搶占未來經濟科技發展的先機,以保證“中冶重機”品牌在這場科技創新大賽中贏天下。中冶寶鋼以科技引領,廣大技術人才以中冶集團“一天也不耽誤、一天也不懈怠”的精神迎頭趕上、勇于超越、找準方向、扭住不放,牢固樹立敢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敢于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在攻堅克難中追求卓越,勇于創造引領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