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以煤基航天煤油為主動力燃料的長征十二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首飛。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首次使用煤基航天煤油飛天,長征火箭燒“煤”的夢想成為現實。
而在距離文昌2200公里的山西長治,點“煤”成“油”的神奇魔法正在上演。早在2006年6月,潞安化工集團就率先實施煤基合成油示范項目建設,并于2008年12月生產出煤基合成油。潞安化工集團經過十多年持續研發與創新,把煤礦井下的高硫煤,變成一滴滴金貴的油、一粒粒高端特種蠟、一件件精細化學品、一瓶瓶高端燃料……煤炭從固態變成液態,生產出高品質的油品,一場煤化工的華麗蝶變在太行山腳下發生。
向高攀登,攥牢能源命脈
為推進“煤變油”技術由科學研究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潞安煤基合成油示范項目建成出油后,潞安煤基清潔能源公司180萬噸/年高硫煤清潔利用油化電熱一體化示范項目應運而生。
和航天科技工作者一樣,關鍵核心技術的高峰,煤制油人一直在攀登。
“我們是國內率先采用自主專利技術生產高熔點費托蠟的企業,開發的高粘度PAO是以煤為基的特種潤滑油基礎油,開發的高密度柴油、高熱氧化安定性航空煤油走在全國前列。”潞安化工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黃勇介紹。
在潞安煤基清潔能源公司,從費托合成反應器開始投料,到產出高品質CTL潤滑油基礎油,全過程僅用7天時間,產出的高清潔油品無硫、無氮、低芳烴,達到化妝品級和食品級使用標準,優于國六發動機和工業4.0高端潤滑油標準。
潞安化工集團圍繞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充分發揮“國家煤基合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平臺作用,著力打破煤制油產業發展瓶頸。在潞安煤基清潔能源公司,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液態排渣氣化爐原料煤助熔劑的制備技術,通過調整原料混配比例,降低上下限波動,最終實現全燒潞安煤的目標,不僅穩定性強,且節約噸煤運輸成本200余元。
潞安化工集團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圍繞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致力打造煤炭和煤化工一體化原創技術策源地,加速推動煤基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構筑煤化一體融合發展“新高地”。
延鏈補鏈,煤炭華麗轉身
2024年11月,在第二十六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上,潞安太行潤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太行云動浸沒式儲能專用介電冷卻液”亮相山西展區。
該冷卻液正是采用潞安煤制合成油(CTL)技術。潞安化工集團依托該技術,讓煤炭變換萬千形態,釋放更多價值,生產出高密度燃料油、高端潤滑基礎油、液體石蠟、石腦油等系列產品,開發出5大類54種產品270個型號的煤基合成產品,部分產品填補了國內市場空白。
“我們的煤基產品性能普遍優于傳統石油基煉制產品,特別是太行全合成潤滑油系列產品,廣泛應用于高端制造、新能源、智能裝備及信息化等領域。”潞安太行潤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春風介紹說。
當前,我國風機主齒輪箱潤滑油國產化率偏低,潞安化工集團從保障國家高端裝備用油安全出發,系統建立了風電整體用油解決方案,產品已在遼寧、甘肅、陜西、湖北、河北、河南、廣東等地實現風機掛機,平均運行13萬小時以上。
從“一塊煤”到“一滴油”,潞安化工集團把煤的價值“吃干榨凈”,產品不斷迭代升級。如今這滴“潞安油”已經敲開了國產化替代的大門。
“未來,我們將繼續深挖油品價值,聚焦延鏈、補鏈、強鏈,不斷布局‘新賽道’,挺進‘新藍海’。”潞安化工事業部副總經理孫曉光說。
向綠而行,積極“碳”索未來
近年來,潞安化工集團堅定走好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之路,打好能耗“雙控”主動仗,積極創建綠色、低碳示范企業,培育綠色競爭力,企業能耗強度較2020年同口徑下降38.41%,23種產品能耗達標桿值。
曾經,潞安煤基清潔能源公司156米高的火炬,遠遠望去高聳奪目。該公司項目技術部李陸山說:“之前排出的火焰有30至40米高,現在只有10多米高。之前,生產所產生的廢氣會通過火炬燃燒后排掉,但是我們通過技術攻關,對這些氣體內的有效成份進行了回收利用,應用到3臺鍋爐里和煤進行摻燒,不僅變廢為寶,還提升了經濟效益。”
除了變“廢氣”為“燃氣”,潞安煤基清潔能源公司在節水上也有妙招。化工原料在反應過程中需要大量水作為介質,為實現廢水循環利用,潞安煤基清潔能源公司將整個水系統升級改造為“零排放”項目,讓所有污水凈化后重新進入系統進行自我消化,達到全部污水不外排的目標。該公司通過培育綠色競爭力,實現環保、效益雙豐收,2023年3月,獲得工信部頒發的國家級“綠色工廠”稱號。
除此之外,隨著“智慧工廠”建設的逐步推進,該公司完成了智能集成管控平臺建設,擴展“一卡通”業務,整合黨建、經營、生產大數據,實現信息共享,推進智慧工廠與“互聯網+危化安全”深度融合,實現超前預警。
將黑色煤炭融入綠色未來。下一步,潞安化工集團將緊緊圍繞“強煤優化育新”現代化產業體系布局,緊跟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轉型升級方向,持續推動傳統煤化工與新能源耦合發展,以低碳科技創新為動力,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以綠色低碳實踐不斷提升企業發展的“含金量”,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滿浩程 崔凱 張意浛)
轉自:中國能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