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 塑造裝備制造業發展新動能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1-23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2025年的重點任務時,將“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放在重要位置,要求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項目,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培育未來產業。積極運用數字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面對當前形勢,中國制造業如何以創新為引領,大力培育新質生產力,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加速演進,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地區沖突此起彼伏,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全球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創新成為影響利益相關各方戰略博弈的關鍵變量。”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總工程師李燕霞指出,誰牽住了創新這個“牛鼻子”,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


      基于上述國際形勢,李燕霞提出,要以創新為引領,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具體來看,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優化科研機構、大學、企業定位和布局;要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實現從跟跑到并跑,乃至領跑的跨越;要以用戶為創新的根基、研發的方向,實現從產品時代到服務時代、用戶體驗時代的升級;要積極擁抱新興產業和新型商業模式,開展跨界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深耕細作,筑牢制造業“基石”,發揮行業智庫力量賦能新型工業化。“行業智庫要在自身專業領域深耕細作,形成強調實踐意識與問題導向、注重戰略性與應用性的鮮明特色,時刻關注和跟蹤前沿問題,提出具有前瞻性、戰略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議,為國家的決策和發展提供智力支撐。”李燕霞強調。


      從智庫的“單兵作戰”到智庫的“協同發展”,為服務國家戰略出智出力。李燕霞表示,希望各方增強凝聚力,堅持協同發展理念,提升支撐力,實現“1+1>2”的最佳組合效應,助推智庫成果高水平轉化,為踐行新型工業化建言獻策。


      “我國正處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邁向高收入國家的關鍵階段。在這一階段,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是‘于變局中開新局’的關鍵所在。”工信智庫聯盟秘書處、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所長辛勇飛表示,需要高度關注以下八方面重點任務。


      一是全力促進工業穩增長,推動建立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投入機制,合理降低制造業綜合成本和稅費負擔;二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三是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加快重點產業鏈系統化突破,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四是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五是扎實推進工業數字化綠色化轉型;六是推動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完善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七是推動信息通信業高質量發展,鞏固提升信息通信業競爭優勢和領先地位;八是推動行業治理現代化,加快推進行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更好發揮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等引導作用。


      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擴大會議指出,要加快建設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積極運用數字技術、綠色技術改造升級傳統產業,鞏固提升優勢產業,加快發展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


      “裝備制造業是先進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工業積聚發展動能的領域,是其他產業突破創新的必要支撐。”機工智庫研究員馬子惠在研究報告中指出,作為關鍵的新要素,高端裝備既需要“強身健體”,不斷向高速、高精、高可靠和高融合的方向發展,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夯實未來產業發展根基;更需要“躬身入局”,向裝備+先進工藝、裝備+應用場景、裝備+人工智能轉型,成為懂數據、連用戶、謀戰略的“工藝設計師”,智能制造系統的主體,新質生產力的高端“引擎”。


      馬子惠表示,通過構建“五新”支撐體系,激活裝備新動能,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一是突破“新技術”,力爭取得更多標志性創新成果;二是打造“新鏈條”,加快“補鏈”“固鏈”“強鏈”,圍繞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三是建設“新平臺”,通過高水平創新主體和創新平臺,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四是發展“新服務”,結合用戶需求場景,開發成套、系列、專業化的解決方案;五是營造“新生態”,協同制造主體,結合“產學研用金”,加快開辟未來產業新賽道。


      與此同時,隨著全球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國際制造業紛紛加速布局,裝備制造企業憑借其在制造生產和市場方面的深厚積累,能夠有效應用開放的人工智能技術,全面賦能企業發展,提升行業競爭力。


      “人工智能的核心價值在于其應用效果。只有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具體的行業與產業中,才能驗證其實際效果,并進行優化和改進。”機工智庫研究員賀疆澔進一步解釋道,人工智能賦能可從生產智能化、產品智能化、集成服務智能化三個主要方向展開,在工業機器人、汽車、能源設備、智能成套設備、航空航天和醫療設備等六大裝備制造領域廣泛應用。


      通過分析各領域面臨的挑戰及AI應用的前景,賀疆澔提出人工智能發展的四大關鍵布局:一是需求牽引,小步快跑,根據企業垂直領域的特點、痛點需求展開試點,優先布局成熟AI技術;二是打好數據基礎,注重數據安全,構建全方位的數據體系;三是建立開放、協同的人工智能生態合作系統,借助生態伙伴能力優化資源配置與創新效率;四是通過“內培外引”,建設復合型的AI人才隊伍。


      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機工智庫研究員趙娟在研究報告中指出,當前,中美歐產業鏈風險敞口體現資源稟賦和技術水平差異,我國制造業面臨來自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風險挑戰,產業鏈安全和韌性仍是各主要國家的核心關切。


      機工智庫研究員羅蓉也坦言,全球經貿、投資、供應鏈格局將加速重構,制造業領域的大博弈、大競爭態勢已經形成。


      在羅蓉看來,“中國制造”的新全球化布局正在形成。“貿易的脫鉤會帶來金融和社會交流的漸行漸遠,最終的結果可能很難預判,但只要中國堅持當前制造業的發展方式,全球制造業供應鏈就很難去中國化。”


      “廣泛且全面的供應鏈體系,為中國提供了超強的效率和速度優勢,也支撐我國在附加值更高的上游中間品環節競爭力的提升。”趙娟強調,提高我國產業鏈韌性和競爭水平,在被遏制的戰略高端領域要加強自主科技攻關,在其他領域要推動更高開放水平的協同與融合。


      產業鏈協同創新,創的是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但在當下,更重要的是從產業端創建新組織模式、新產業生態,形成產業發展新動能。“協同創新的范圍越大、嵌入度越深,各參與主體所獲得的效率、成本、柔性、質量等協同收益越高,產業發展的內生動能越強。”趙娟表示。(記者 霍悅)


      轉自:中國工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