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鈾一號"核心技術支撐建成新一批鈾礦大基地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4-02





      天然鈾是國家戰略性能源礦產資源,鈾礦勘查采冶是核工業發展的重要基石。《中國能源報》記者3月28日從中國核學會論壇(第三期)--先進鈾資源技術主題論壇上獲悉,作為我國產能最大、標準最高的天然鈾生產大基地建設項目,"國鈾一號"的核心技術將全面應用到北方盆地鈾資源開發中,2030年將支撐建成新一批鈾礦大基地。


      天然鈾被稱為核能"口糧",保障其安全可靠供應,事關我國核能產業可持續發展和"雙碳"目標實現。據中核集團鈾礦采冶領域首席專家、中國鈾業總工程師蘇學斌介紹,在"熱堆-快堆-聚變堆"核能"三步走"戰略背景下,未來15年我國天然鈾需求將大幅增長。同時,隨著國際形勢日趨復雜,天然鈾海外供應不確定性也在增加,因此立足國內供應是保障天然鈾國家戰略需求的根本。


      核電規模化發展、核能多元化綜合利用是天然鈾需求增長的直接帶動因素。


      中核智庫此前發布的《2024年我國大陸核電機組情況》顯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我國大陸并網運行核電機組58臺,總裝機容量6088.094萬千瓦,機組數量居世界第二,并網機組總裝機容量位居世界第三;在建核電機組27臺,總裝機容量3230.9萬千瓦,連續第18年位居全球第一;在運、在建和核準待建核電機組共102臺,總裝機容量1.13億千瓦,連續第2年位居全球首位。


      "根據國家核電發展規劃,到2035年我國核電裝機將達到1.5億千瓦。綜合國內相關權威機構研究結果,為實現碳中和目標,2040年核電裝機容量要達到2億千瓦,預計2060年核電裝機規模達到4億千瓦。"中國工程院院士葉奇蓁表示,"未來15年,國內天然鈾需求量將超過目前全球天然鈾總產量的一半,我國將成為鈾資源需求大國。"


      不過,需求大國還要直面供需現實--亟需加大國內鈾資源勘探并提升鈾礦開采技術,以保障自有"口糧"。


      對此,中國核學會黨委書記、理事長王壽君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指出,新時期,我國提出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天然鈾需求量大幅增長。"我們需要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先進鈾資源關鍵技術,實現鈾資源開發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智能化,為我國由核大國向核強國邁進構筑強大的物質和技術保障。"


      據了解,我國天然鈾生產始于1958年,前后經歷三個發展階段,形成了一、二、三代技術體系,并逐步實現地下開采、地表浸采到原位地浸的跨越,支撐我國鈾資源重大發現突破與經濟開發利用。其中,"國鈾一號"項目即采用第三代"CO2+O2浸出法"開采工藝,實現天然鈾綠色、經濟、智能、高效生產。


      "'國鈾一號'示范工程的建設,標志著我國建立了完整先進的鈾礦采冶科技工業體系,核心關鍵技術、高性能裝備實現完全自主可控,在資源稟賦較差的條件下,鈾浸出率、水冶回收率、水冶處理能力等核心指標均處于國際先進水平。"蘇學斌透露, "國鈾一號" 將于今年產出第一桶產品,其長遠效應在于大幅提升我國天然鈾保障能力和天然鈾產業國際競爭力。


      基于當前以及未來天然鈾保障和技術突破需求,包括蘇學斌在內的鈾礦勘探采冶工作者既審視當前的成績,也在思考如何借助第四代、甚至第五代鈾資源采冶技術,進一步增加保供底氣。


      蘇學斌坦言,隨著北方"三新(新地區、新類型、新層位)"找礦與南方硬巖攻深找盲取得重大突破,鈾資源復雜化更加凸顯,存在鈾與多種資源共伴生、超低滲透、超深等特征,現有技術無法有效開采。基于此,未來將具體瞄準水平井地浸、水力壓裂鈾儲層改造、高能氣體致裂鈾儲層改造、AI采鈾技術、硬巖流態化開采、海水提鈾技術等重點方向展開攻關。


      葉奇蓁也指出,加大國內鈾資源勘探力度、提升鈾礦開采技術能力,需要著力于五個方面:鈾資源探采重大技術前沿研究、砂巖型鈾礦綠色智能探采技術、硬巖鈾礦安全高效探采技術、放射性共伴生資源高效清潔利用,以及海水提鈾及非常規鈾資源勘探開發。(記者 朱學蕊)


      轉自:中國能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