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侖大模型,無疑是當下能源行業最火的大模型。
從勘探開發、煉油化工到裝備制造,應用場景賦能油氣全產業鏈,3000億語言大模型參數、100個應用場景、500TB高質量行業數據集……中國石油近日發布的昆侖大模型,多項關鍵突破創業內之最,是能源化工領域首個通過國家備案的行業大模型,標志著公司數智化建設邁出關鍵一步。
數字技術與人工智能的發展,正在重構新型工業化的底層邏輯。人們在驚嘆它快速發展的同時,開始思考一個新問題:當能源轉型和AI浪潮襲來,傳統重資產、高投入、高風險、高科技的油氣行業會變成什么樣?
作為全球最大的能源化工企業之一,中國石油是如何依靠創新驅動數智化發展并領跑油氣行業的?
錨定數智化戰略高地
“努力當好能源化工行業人工智能發展的'排頭兵'”
中小站場無人值守、生產異常聯動告警、油氣生產數據一體化全采集,全區域生產動態、人員、設備、物資“看得見、呼得通、調得動”……
這是如今塔里木油田的日常生產場景。
2021年7月,塔里木油田聯手昆侖數智啟動數智化轉型試點建設工作,基于首創二三維一體的可視化集成技術,集成油田前、中、后三端25個生產相關系統,全業務鏈生產運行大集成的智能生產與應急指揮平臺,實現場站現場和采油氣管理區、油田同步感知,大大提升了各級生產輔助決策和應急處置效率。
“塔里木油田數智化轉型是一次整體轉型,而不是一個點、一條線、某一領域的轉型。”從總規劃實施到見證試點建成,全程參與塔里木油田數字化轉型建設的昆侖數智新疆大區副總經理朱耀軍深有體會。
數智技術與業務場景深度融合,高效推進數智化創新與應用,有效支持了“數智塔里木”的蝶變。目前,中石油智能油氣田的應用場景已覆蓋50萬口井、4萬座場站,全產業鏈協同效率提升20%。
這只是中國石油數智化發展的一個縮影。
數據,作為新時代的“石油”,重要性日益凸顯。然而,煉化企業工藝流程復雜,具有流程連續性強、裝置關聯度高、數據流轉關系紛繁復雜等特點,普遍面臨數據“孤島”問題。
如何讓企業在四通八達的數據高速路上跑出“加速度”。昆侖數智項目團隊運用工業互聯網、云原生、人工智能、大數據、數字孿生等先進技術,攻克一批數據治理與數據應用中的關鍵難題,形成系列行業首創技術成果,實現從0到1的突破。
基于一系列數智化應用,廣東石化成為中國石油煉化企業首個云原生智能工廠,運營成本降低15%,萬元產值能耗降低9%,勞動生產率提高20%,入選國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廠。
核心戰略的選擇,往往決定一家企業最終的發展和成長。
自“十五”以來,中國石油信息化建設先后經歷了從分散向集中、從集中向集成的跨越,特別是“十四五”以來,公司錨定數智化戰略高地,開啟以智能化為核心的數智賦能新階段,組建昆侖數智公司、數智研究院等專業部門。2025年中國石油明確將“數智石油”列為公司第五大戰略舉措,深入推進以昆侖大模型為核心的“人工智能+”行動,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傳統產業+AI”“AI+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打造規模化應用生態。
“中國石油必須立足國家所需、產業所趨、轉型所急,勇挑重擔、敢打頭陣,圍繞能源化工產業鏈供應鏈,著力推進人工智能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應用,積極探索大模型建設與應用的有效路徑,總結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經驗,努力當好能源化工行業人工智能發展的'排頭兵'。”中國石油集團董事長戴厚良擲地有聲。
創新驅動賦能新質生產力
“工業軟件的技術突破,將能源的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
地球物理勘探和地質研究是油氣勘探的“眼睛”和“大腦”,是尋找油氣最有效的技術手段,發現了全球95%以上的油氣田。地震處理解釋軟件是決定勘探精度的關鍵,是衡量一個國家資源勘探技術水平的重要指標。
擁有國產大型處理解釋軟件系統是幾代物探人的夢想。自上世紀70年代起,老一輩物探人基于150百萬次、銀河億次等國產計算機,持續開展物探軟件自主研發,但成熟度、易用性一直存在較大差距。
油氣藏數值模擬技術是利用動態仿真算法看見、理解、分析地下流體流動情況,反映生產過程,是認識油氣藏、優化油氣田開發方案、提高油氣采收率的技術手段。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全面的油氣藏類型,低品位油氣藏占比高,開發方式極其復雜。
中國石油自2011年起組建軟件研發團隊,歷經十余年研發和創新,形成了油氣藏數值模擬十大關鍵技術,打造首套國產工業級油氣藏數值模擬軟件HiSim,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首席專家龔仁彬做了一個展示,棗園油田是渤海灣盆地復雜斷塊油藏的代表,整體分為6個小斷塊。從電子屏清楚看到,油藏從開始打井到逐步加密調整、井網逐步完善共計40余年的歷程,目前油藏已進入高含水率和高采出程度雙高階段,高效開發的難度逐步加大。同時,通過軟件可以看清油藏模型,據此精準指導下一步新井的井位部署,包括在什么地方打井、打多少井等;軟件還可以通過預測剩余油氣深入挖掘方案的生產指標,為油氣藏的生產優化調整提供決策依據與解決方案。
目前,該軟件已在國內百余個油氣區塊以及阿聯酋、乍得、伊拉克等十余個國家規模應用,支撐常規油氣藏和致密油氣/頁巖油氣等非常規油氣藏開發及CCUS等生產實踐,是我國油氣穩定供應基本盤保障的重要利器。
“工業軟件的自主可控,是中國石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生動實踐。我國是低品位油氣藏占比較大的國家,正是這些工業軟件的技術突破,讓我們將能源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龔仁彬說
就這樣,中國石油通過布局實施信息化補強、數字化賦能、智能化發展“三大工程”,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等舉措,著力解決油氣勘探開發、生產運營中的痛點,不斷用創新驅動新質生產力,塑造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
產業煥新升級
“通過智能化,洗掉石油工人身上的油、抹去腳下的泥”
走進昆侖數智北京油氣物聯網實驗室,電子屏幕上千里之外油田重點油井的運行狀態、設計情況、實鉆情況、數據連接情況以及一些報警情況一目了然。
這是中國石油工程作業智能支持中心EISC系統工程對技術業務的數字化管理,對重點井作業情況進行監控,可以幫助用戶實現智能生產運行、作業監控、遠程技術支持與實時優化、應急指揮和協同決策等業務轉型場景。
鉆井和完井工程是油氣勘探開發的關鍵環節,成本占總成本的50%以上。隨著油氣勘探開發逐漸向非常規、低滲透、深層、深水等復雜油氣領域發展,鉆完井工程在效率、風險和成本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安全高效開發的難度急劇增加。
以前,鉆井工人需要手腳并用操作設備,每天要面對“臟、累、苦、險”的工作環境,一天下來便是一身油、兩腳泥。
如今,通過對數據的智能化,在鉆完井過程中,綜合分析鉆井過程中的各種情況,把專業的知識、專家的知識、人工智能的知識匯總后按指令發給司鉆,提示和指導司鉆科學操作,司鉆只需要點擊面前的屏幕即可實現全流程自動化作業,鉆井過程實現了從監控、識別、分析、決策到執行的全鏈條智能化作業。
數智化還體現在對安全的防控。“目前我們研發的事故復雜智能報警模塊,有效報警率超過80%,誤報率低,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過去沒有這套系統時,傳統模式1個人只能監控5口井左右,采用人工智能技術學習專家經驗去盯井,系統可以同時監控很多井,發現異常及時提醒監控人員和專家去處理,提高監控效率6倍左右。同時EISC還提供技術支持、遠程應急指揮和鉆井作業實時優化服務。”昆侖數智業務咨詢顧問王浩說。
“我們希望通過這些智能化平臺,改變傳統工作方式,洗掉石油工人的一身油、抹去腳下的泥,讓他們真正成為能源行業的先行者和引領者!”王浩興奮地說。
轟轟烈烈的AI浪潮背后的邏輯是,讓油氣行業因科技創新帶來的改變。中國石油已從單一業務環節、單項技術應用的點上實踐,向重點產業鏈條和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全場景擴展,取得AI大模型、工業軟件自主化、數字化平臺等核心成果,形成“智能油氣田”“智能煉廠”“智慧銷售”等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模板。
某種程度來說,中國石油的數智化發展在引領中國油氣行業發展的同時,也重塑了行業。“AI+能源”未來究竟會怎樣?現在可能沒有確定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以中國石油為首的中國能源企業的數智化轉型,提供了很好的樣本和思路。(記者 吳莉 楊沐巖)
轉自:中國能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