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15時,大渡河上游巴拉水電站最后一臺機組圓滿完成72小時試運行并正式并網發電,標志著國家西部大開發重點工程——巴拉水電站實現全面投產發電。
巴拉水電站是中國電建踐行“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開發”理念的典范工程。全球首創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川陜哲羅鮭全人工繁殖和規模化培育技術;設計并建設2.6萬千瓦生態機組,精準保障下游河段最小生態用水和魚類產卵繁殖期特殊用水需求;配套建成的魚類增殖站,實現了水電開發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協同共生。
該電站從2025年6月30日首臺機組投運,到8月8日四臺機組全部投產,僅用40余天,刷新了大型高寒高海拔水電項目建設新紀錄。五年建設期,中國電建參建團隊克服高寒缺氧、地質復雜等嚴峻挑戰,勇攀技術高峰。攻克140米高壩冬期施工難題,創造高原凍土區月填筑強度35萬立方米施工紀錄;自主研發液壓針梁式底拱滑模臺車,徹底解決漸變斷面襯砌技術瓶頸;上游圍堰SF-9號槽段取出的直徑127毫米,長21.5米完整混凝土芯樣,刷新國內150毫米孔徑取芯新紀錄。
電站總裝機容量74.6萬千瓦,含3臺24萬千瓦常規機組及1臺2.6萬千瓦生態機組 ,設計年發電量25.53億千瓦時,可滿足約一百萬戶家庭基本生產用電需求,將極大地提升四川電網迎峰度夏能力與區域供電的可靠性。
巴拉水電站建設期間修建通村公路,打通2個藏族鄉鎮用電盲區,年均培養500余名藏族技術工人,有力促進當地就業和經濟社會發展。電站每年可節約標準煤116萬噸,減排二氧化碳300萬噸,相當于新增森林面積8.5萬畝,為“雙碳”目標貢獻力量。
項目建設中獲得專利12項,QC成果4項,為高原復雜條件下大中型水電工程建設提供了成熟技術樣板。該電站的全面投運,將有力推動大渡河上游清潔能源基地高效運轉。
轉自:國資委網站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