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信重工:大國工匠的熔爐


    來源:中國有色金屬報   時間:2017-06-29





      幾年來,大國工匠成為風靡全國的熱詞。弘揚工匠精神,形成中國制造新優勢,打造中國制造新名片,是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的強大動力。
     
      今年,中信重工大工匠、鑄鍛廠冶煉車間50T電爐班班長楊金安“名利雙收”,先后攬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原大工匠、河洛大工匠三項榮譽,獎金總額達9萬元。

    (資料圖片 來源于網絡)
      作為“明星”工匠,楊金安從高中畢業至今,33年如一日,堅守熱、臟、累的煉鋼一線,帶領創客團隊,創新優化煉鋼工藝,完成諸多重大課題攻關的典型事跡,獲得了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河南日報》、河南電視臺等多家中央、省、市媒體的聚焦和集中報道,聞名全國。
     
      不只是有楊金安,全國勞動模范劉新安,“大塊頭上秀細活”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譚志強,被稱為“爭氣機”的世界最大18500噸油壓機的守護神張朝陽,還有“要做一根焊條,把自己的光和熱熔化在行動中”的黨朝陽,對話大國總理的大工匠張東亮……中信重工可謂群星璀璨、勞模輩出。
     
      熔煉:從薪火相傳到系統培養
     
      自中信重工的前身,洛陽礦山機器廠創立以來,工匠精神就與中信重工始終相伴。中信重工是我國最大的重型裝備企業之一,主要為煤炭、礦山、冶金、有色、建材、電力、節能環保和軍工等行業提供重大技術裝備和完整工業解決方案。
     
      大工業需要大工匠,大工匠在大工業中更容易成長起來。
     
      1958年,由焦裕祿帶領洛礦工友制造的新中國第一臺Φ2.5米雙筒提升機,在觀音堂煤礦“服役”了長達49年,這一精心匠作,正是工匠精神的最好體現。如今,它被重新迎了回來,靜靜地陳列在焦裕祿大道上,像一座豐碑激勵著更多的中信重工人。
     
      實際上,從大躍進時期“女工能頂半邊天”的劉玉華姑娘組,到困難時期愛廠如家、勤儉節約的“萬斤釘精神”,再到以閆光明、劉新安為代表的新一代中信重工人,一代又一代洛礦人薪火相傳,傳遞著工匠精神的火炬。中信重工的紅色基因和厚實的文化積淀,正是我們弘揚工匠精神的優勢和底蘊所在。
     
      當前,我國的科技水平很多已經達到國際前列,但卻有相當多的前沿技術沒有轉化為優質工業產品,實現工業應用,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技術轉化的高技能操作人員。
     
      企業發展過程中一脈相承涌現出來的勞模工匠,雖然起到了示范帶頭和旗幟引領作用,但是卻不能滿足中國制造2025的發展需求。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出:“質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盡職業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眾多‘中國工匠’,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
     
      建立工匠培養機制,培育眾多“中國工匠”,著力優化工匠成長環境,筑牢中國制造發展根基,正是中信重工這些年一直努力的方向。
     
      2007年,中信重工在全國率先開展首席員工評聘工作,把員工隊伍中的高技能、高素質工人命名為“首席員工”,正式開始實施“金藍領”工程。
     
      2013年,中信重工又依托“金藍領”工程,建立起了大工匠評聘制度。以首批5名大工匠評聘和5個“大工匠創新工作室”的成立為契機,中信重工加快實現“十、百、千”目標,即:培養十個大工匠、一百個高級技師,一千個技師、高級工,努力打造高技能、高素質人才隊伍。
     
      大工匠制度的設立,是中信重工的主動選擇,又符合國家戰略發展需要,既為公司一線員工提供了一條新型的職業成長通道,又為打造中國品牌、實現中國制造2025提供了人才保障。
     
      要成為大工匠,必須經過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步是要成為首席員工。首席員工不搞終身制,每年進行一次考核、評比、聘用,實施動態管理。
     
      第二步是要成為金牌首席員工。連續5年以上獲聘為公司“首席員工”,且創新創效成果顯著的,才有機會獲聘為公司“金牌首席員工”。
     
      第三步是選聘成為大工匠。“金牌首席員工”只是敲門磚,要想當上大工匠,技術等級必須是高級技師以上,崗位必須是公司核心工種,還必須是同工種的第一把“刷子”。
     
      大工匠已經成為中信重工廣大員工職業成長的重要指引。在中信重工今年的首席員工評定中,大工匠張朝陽的徒弟陳斐被授予2017年度“首席員工”,成為公司最年輕的首席員工之一。
     
      陳斐自2008年進入中信重工以來,始終堅守在設備大修鉗工的崗位上,向維修實踐學習,向大工匠張朝陽學習,向書本理論學習,在中信重工這個大熔爐里面不斷磨練自己的能力。2014年,陳斐在洛陽市青工職業技能大賽鉗工比賽中獲得了全市第二,也因此破格晉升為鉗工技師;2016年9月底,陳斐參加中信集團生產型子公司技能大賽,并獲得了第一名的優異成績,同時被授予全國金融系統五一勞動獎章,在廣大青年員工中脫穎而出。
     
      在新一輪中信重工金藍領工程年度超高級技能等級晉升人選公示中,中信重工鍛壓高手、世界最先進18500噸自由鍛造油壓機的操作者——郭衛東成為了一名新的大工匠。郭衛東自2007年至今一直是中信重工首席員工,也就是金牌首席員工,2013年被評為高級技師,長期負責各類高端鍛件生產任務,多次獲得各級勞模榮譽。此次被選聘為大工匠,可謂實至名歸。
     
      以大工匠工作站領銜建立的22個工人創客群,覆蓋了中信重工冶煉、熱處理、鍛造、加工等12個主要技術工種,直接參與者逾500人,間接帶動4000多名一線員工參與創新攻關。
     
      與培育工匠相對應的,是中信重工所形成的強烈的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
     
      作為一家老牌工業企業,中信重工一貫重視生產勞動和高技能人才對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意義,重視營造尊重勞動、崇尚技能的企業氛圍。多年來,中信重工注重思想引領,利用內外部宣傳平臺推介勞模工匠的先進事跡,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自公司高管到普通職工,都把尊重工匠作為一種自發的行為規范和基本的職業操守。向工匠學習,是中信重工人的技能追求,成為一名工匠,是不少員工積極向上的職業規劃和夢寐以求的職業目標。
     
      通過企業文化薪火相傳,暢通培養成長機制,建立激勵保障制度,形成良好企業氛圍,中信重工形成了完備的工匠培養體系,取得了顯著成效。
     
      擔當:大工匠打造大國重器
     
      中信重工通過一系列的技術改造,打造了全球稀缺的高端生產能力。與此同時,急需一批能夠熟練掌握高端裝備的技術人才為支撐,大工匠就是高技能人才的集中代表。
     
      通過以大工匠、勞模工作室為引領的各類創客活動,優化工藝技術、解決生產難題、形成典型工藝規范、固化創新成果、塑造大工匠精神,中信重工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不斷提高。
     
      全國勞動模范、劉新安勞模創新工作室的掌舵者——劉新安,凝結多年來的工作經驗,編寫了《劉新安工作法》,工作法一出,機加工方面的廣大員工爭相傳閱,成為一本指引中信重工一線青年員工快速成長、成才的“寶典”。很多青年員工在《劉新安工作法》的指引下,成長為崗位的行家里手。
     
      大工匠楊金安,舀一小勺鋼水往地上一潑,根據發叉量,就能判斷出鋼水碳含量,根據放渣亮度,就能說出鋼水的溫度。2014年,楊金安就總結出了《百噸級以上加氫用鋼冶煉、澆鑄操作法》,2015年又總結出了《300噸級以上加氫用鋼冶煉澆鑄操作法》,不斷補充、完善并把加氫鋼的生產經驗固化下來,進而指導生產實踐。今年3月,楊金安和他的團隊又成功突破了加氫反應器管板鍛件的冶煉技術難題,連續生產出直徑達7.8米的超大直徑加氫管板鍛件。中信重工已成為國內少數能提供大型石化領域專用加氫鍛件的企業之一。
     
      2017年5月5日,大飛機首飛成功,這架C919大飛機用的鋁合金板材,便是由中信重工制造的12000噸航空級鋁合金板材張力拉伸機生產的。“大飛機項目”拉伸機生產時,長8米、重達200多噸機架加工,深達600毫米的矩形件四角倒圓弧,成了整個加工的難點。當工友都因震刀嚴重而束手無策時,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技術能手等榮譽稱號的大工匠譚志強創新采用“迂回法”,即先用小刀盤切開小口,再將大刀盤伸進斜槽半精加工,最后再用小刀盤,完美解決難題。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時,譚志強指導青年員工鉆研攻關,所帶領的礦山廠重數車間龍門銑班被授予“全國青年文明號”。
     
      除了依次突破各個生產難題,中信重工的主打產品也在工匠精神的帶動下不斷刷新成績單。
     
      以礦物磨機為例:過去,直徑超過5米的大型磨機生產一直由國外少數企業壟斷,一般需要30個月才能交貨。而現在,中信重工僅用五六個月就能生產出來。從中澳鐵礦項目世界最大球磨機、半自磨機項目起步,中信重工目前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礦用磨機供應商和服務商。中信重工憑借“礦物磨機”,上榜國家工信部首批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中信重工高端礦山重型裝備技術創新工程》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在余熱發電領域,技術專家彭巖帶領的余熱發電成套工藝與裝備技術研究團隊,累計簽訂余熱發電技術推廣應用項目合同金額超過70億元。“彭專家”是人們對中信重工余熱發電成套工藝與裝備技術創客團隊首席技術專家彭巖的尊稱。由于他在低溫余熱利用方面的突出成就,現在只要是跟余熱發電有關的會議,無論政府的還是行業的,都要叫上他,否則大家就會認為這個會議的分量不夠。
     
      憑借大工匠等各類創客群的人才優勢和企業的技術積累與裝備提升,中信重工積極擔當各類國家重點項目:一個個國家重點產品從這里誕生: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一號,從國產航母到大飛機,從核電鍛件到加氫產品,從回旋加速器到景洪升船機,從礦物磨機到建材產品,從余熱發電到智能裝備……凡國家之所需,莫不全力而為。
     
      中信重工的勞模工匠,受到了蒞臨中信重工考察指導工作的習近平、李克強和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省市領導與集團高層的親切會見與高度稱贊。領導關懷在鼓舞大工匠和全體職工工作熱情的同時,極大地豐富了中信重工的工匠文化和品牌內涵。
     
      2015年9月23日,李克強總理在考察中信重工時指出:中信重工是傳統的老企業和大企業,但是你們跟上了時代的潮流,在搞創客群,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促進了企業轉型升級。你們的實踐證明:“雙創”不僅是小微企業的生存發展之路,也是大企業的繁榮興盛之道。
     
      弘揚:從生產一線到全體員工
     
      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是推動與實施“中國制造2025”戰略藍圖的內在要求,是夯實和提振中國實體經濟發展根基的迫切需要,是新常態下制造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
     
      不同行業、不同企業,對工匠精神有著特定的要求與體現。經過廣泛討論、群策群力,中信重工提煉形成了結合公司實際、傳承文化特質、具有時代精神、彰顯企業特色的“工匠精神”,即:客戶至上的價值導向,精益求精的品質追求,創造卓越的職業擔當。
     
      中信重工決策者敏銳地指出:工匠精神不單單是生產一線人員所需要發揚的,而是要在全體員工層面全面培養和貫徹工匠精神。
     
      中信重工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是打造國際化企業的現實需要,是提升市場競爭力的迫切需要,是建設國家雙創示范基地的需要,是完善企業創新體系的需要,是實施人才強企戰略的需要。
     
      當前,進一步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正在中信重工如火如荼地開展。從涌現勞模工匠,到系統培養大工匠,再到全面培養和弘揚工匠精神,中信重工致力借助此舉使每名員工接受工匠精神的洗禮和教育,進一步提升各方面能力,努力為中國制造做出更大貢獻。公司技術、營銷、生產、管理各系統逐條對照中信重工工匠精神,切合系統工作特點,形成了涵蓋系統全員的行為規范。
     
      與此同時,中信重工各單位組織形式多樣的“工匠大講堂”“工匠講堂”活動,采取課堂授課與現場講解結合的方式,介紹各自工種先進操作經驗和創新成果。
     
      在中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的過程中,中信重工作為工匠精神的傳承地、弘揚地,通過在全體員工中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必將率先走進“質量時代”,必將通過品質提升來贏得未來。
     
      “在滔滔的長河中,你是一朵浪花。在綿綿的山脈里,你是一座奇峰。”制造業發展,波瀾壯闊又平靜無聲。當我們享受現代生活的便利,觸摸冰冷的工業產品,不應該忘記打造產品、創造歷史的鮮活人物,那就是我們的工匠,我們的楷模,以及熔鑄大工匠的工匠精神。讓我們用工匠精神照亮中國制造振興之路!(李思佳)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中信重工:再添鍛造利器 打造一流鍛造基地

      近日,中信重工重大技改項目5000噸自由鍛造油壓機,與配套的200噸 米操作機同步聯動作業首鍛成功,標志著該油壓機正式入列中信重工重大裝備集群。
      2017-05-19
    • 精準發力 中信重工構建“一帶一路”共贏圈

      精準發力 中信重工構建“一帶一路”共贏圈

      在巴基斯坦拉合爾市先鋒水泥公司12MW余熱發電項目現場,來自中信重工的項目團隊,每天頂著四十多度的高溫,堅守著、忙碌著,他們為的是一個目標:打造中巴經濟走廊合作共贏體。
      2017-05-25
    • 中信重工:打造中國制造的金字招牌

      中信重工:打造中國制造的金字招牌

      作為中國裝備制造業的標桿企業,中信重工積極踐行“中國制造2025”,在迅速發展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節能環保產業等新動能的同時,把傳統產業——重型裝備制造升級作為重中之重,以做強做優核心制造,打造中國制造的金字招牌。
      2017-07-12
    • 中信重工:打造中國重型裝備制造的金字招牌

      中信重工:打造中國重型裝備制造的金字招牌

      作為中國裝備制造業的標桿企業,中信重工積極踐行“中國制造2025”,在迅速發展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節能環保產業等新動能的同時,把傳統產業——重型裝備制造升級作為重中之重,以做強做優核心制造,打造中國制造的金字招牌。
      2017-07-24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