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9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實施以來,雖然“第一”這兩個字已在各類廣告畫面中消失,但各企業仍是絞盡腦汁,迂回宣稱自身“我是行業第一”,輪番轟炸消費者,似乎覺得只要喊出自己是第一,消費者才會毫不猶豫地掏錢買單。其實,真正的第一,從來不是“爭來”的,而是靠實力“奠定”的。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有不少企業家闡述了對中國制造業的看法,包括全國人大代表、TCL董事長李東生。李東生在回答媒體記者提問時表示:“制造業要挺起中國經濟的脊梁,需要時間,需要積累,更需要堅忍不拔的精神。”他說,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多次提及《中國制造2025》,可見,制造業是國家和民族強盛不可動搖的根基。李東生的這段話也道出了中國實業精神的本質,詮釋了TCL為什么能實現自我突破,在全球化戰略中取得成效。
2016年,深耕細耘30余年的TCL一舉成為全球出貨量第三的電視廠商。對海外媒體而言,這是繼2012年中國電視產業全面超越日本后,中國企業在全球電視市場征途的又一重要節點。據《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美國ABC新聞、英國CollabTec博客、法國ADVFN、德國FinanzNachrichten.de等超過200家海外知名媒體及IT博客報道稱,2016年,TCL多媒體以全球第三、中國第一的身份取得全球電視出貨量超過2000萬臺的成績,成為中國電視產業當之無愧的智造典范。美國時代廣場也用中英文雙語致敬“中國智造”,祝賀TCL多媒體2016年全球電視出貨量超過2000萬臺。此外,國內四大門戶網站(網易、騰訊、新浪、搜狐)以及參考消息、中國青年報、北京晚報等主流媒體紛紛跟進,與千萬用戶一起分享中國品牌驚艷世界時刻。
然而,成為第一就意味著在榮譽下承受質疑。日前,TCL放出一組“爭第一不如真第一”態度海報,海報以“TCL多媒體2016年全球電視出貨量超2000萬臺”的內容強勢證明TCL在2016年取得的成就。TCL這種極具挑釁的口吻引發了業內的廣泛關注以及激烈討論。不過,TCL既然敢拋出這組海報,就一定有這個“金剛鉆”。
來自奧維云網的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電視品牌出貨占全球份額30%,進一步蠶食韓國電視企業所占的市場份額。此次,TCL憑借2000萬臺出貨量,以中國第一的地位晉級全球2000萬臺電視出貨量俱樂部,并一舉拉近與全球出貨量第二LG的距離,成為全球第三。這不僅讓眾多國內品牌難以望其項背,更被媒體譽為“電視界的華為”。
據了解,2015年TCL海外收入就已經占據集團總收入的46%。以對品牌知名度、產品品質、售后服務要求高的北美市場為例,TCL在2010年以自主品牌身份進入,從最初的幾乎無人知曉,發展到2016年銷量將近200萬臺、5%的市場占有率,與TCL優秀的產品以及在全球市場上獨到的品牌建設不無關系。2016年TCL多媒體海外市場電視機銷售量同比增長30.2%,是名副其實的全球化品牌,在8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有銷售機構,業務遍及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
此外,TCL核心競爭力在于源源不斷的研發創新能力和垂直一體化生產能力。從研發實力看,TCL歷年專利申請量在國內企業中排名第四,發明專利申請量在國內企業中排名第三,并且在量子點技術領域完成突破,率先進入下一代顯示行業陣營;從生產能力看,TCL旗下的華星光電目前擁有T1、T2、T3三期工程,其中T1是世界上產能最大的8.5代液晶面板線,成為國內惟一完成產業鏈垂直整合的彩電企業。核心部件的供給不再受制于人,保證企業的全球競爭力。研、產、銷一體化,且方方面面做到極致,保證了TCL所到之地無一不站穩腳跟,并實現穩健增長。
一個企業未來的增長點很大程度取決于該企業對高端市場的布局。相對于LG選擇OLED作為其旗艦電視配置,TCL布局高端副品牌XESS,主打量子點電視產品。據《華爾街日報》報道,OLED作為有機材料,具有難以承受高溫、壽命短、殘影等弊病,無法長遠發展。量子點作為無機納米材料,不僅能通過控制晶體的大小得到全部色彩,還具有性質穩定、耐高溫等優良品質。量子點顯示材料體積僅為有機發光材料的萬分之一,實現了色彩處理從微米級到納米級的量級突破,色域覆蓋率高達157%,色彩純凈度提升37.5%,顯示色彩更加純凈穩定。
作為未來顯示行業的關鍵,TCL早在2014年就在國內首度實現量子點電視工業量產。隨后韓企三星宣布加入量子點電視陣營,目前兩家公司推出的不同款式、配置的量子點電視形成了豐富陣營,為高端用戶提供更多的選擇。未來,全球電視市場格局將取決于高端量子點電視的競爭,TCL必將贏取自己的勝利蛋糕。
此次,能夠以2000萬臺顛覆性出貨量率領中國企業打破韓系在全球領先地位的TCL,成為全球消費者矚目的對象,讓世界明白中國智造不僅有華為,還有TCL為代表的眾多優秀企業。2017年,TCL將繼續增強自身實力,為用戶提供更優秀的產品與服務,在國際市場上大顯身手。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