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引領方向 駕馭未來”為主題的廣州國際車展成功閉幕,來自海內外83個品牌、多達915輛整車,近60多款各類新車參與了本次汽車盛會。同時也帶來了新能源、智能技術等全新議題,探討了汽車行業營銷變革的新趨勢,為近年來持續微增長的汽車行業,帶來一絲暖意。據顯示,10月份車市總騰指數已連續3個月呈上漲趨勢,環比增幅3.60%,達到95.06,成為2013年以來第三高的月度指數。
汽車區域化發展打破行業僵局
最近幾年,隨著城鎮化改革的步伐,中國汽車市場重心開始由日趨飽和的一二線城市向三四線城市轉移,讓近兩年增長趨緩的汽車行業煥發新彩。相對于已經非常成熟的一線市場,眾多品牌簇擁的集群效應,用戶需求的飽和,讓一線市場的開拓空間變得越來越有限。因此,三四線城市成為了汽車品牌的全新福地,并有效降低了營運成本。而進入中國市場的國際汽車品牌也在尋求本土化的的發展方向。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與尼爾森聯合發布的數據預測,未來一年中三、四線城市消費者占新增購車需求的比重將高達68%。同時隨著三四線城市城鎮化的發展,汽車需求的上升成為了必然趨勢。
除了汽車地域的區域化之外,80、90后,甚至00后消費族群的崛起,讓汽車消費的需求變得愈發個性化,呈現出人文的“區域化“發展。這一批伴隨網絡成長起來的新興消費族群,帶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對新產品、新的營銷方式接受度高。信息獲取的渠道也更依托于互聯網,樂于分享是其最大特征。讓汽車行業營銷方式產生新的創意的同時,也不可逆轉的沖擊到汽車行業的傳統傳播模式。
拿資深汽車行業記者劉林源的話來說,就是面對區域市場的新趨勢,車企不僅需要采取更加精準、靈活、對癥下藥的營銷手段,也需要進行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營銷變革。
前三等獎獲獎者合影
創新營銷模式沖擊傳統汽車市場
消費群主體結構的改變,讓傳統汽車市場的傳播模式開始發生轉變。不再是如同過去轟炸式的信息發布,單方面的以資訊內容來搶占消費者的注意力。本次廣州車展與以往相比,車企越來越重視消費者的參與度。11月21日媒體日當天,現場就舉辦了64場發布會,全球首發車輛達到了30輛,創歷史新高。車企希望通過車展現場觀眾的親身感受與互動,加深對產品的印象及評價。
同時為了更好的吸引消費者參與,由中國貿促會汽車行業分會、騰訊汽車、騰訊微博主辦的“車·鏡·界”中國車友攝影大賽在廣州車展期間推出,通過車友、網友、攝影愛好者的眼睛投射出不一樣的車世界。并邀請其他網友共同參與,進行網絡投票,最后在騰訊汽車展臺現場公布獲獎者并頒獎。
而推動這一系列變化的便是來自互聯網的強大威力,傳統的宣傳模式固然能達到廣而告之的目的,卻只是單方面的強加信息,真實的消費者聲音難以被傳達。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新媒體的出現,讓信息的發布不再是一家之言。新產品的好壞,更多的決定于消費者的評價,互動成為了席卷各個行業的潮流詞匯,汽車行業也不例外。本次中國汽車高峰論壇上,上汽乘用車公關部高級經理陳繼業就已談到了相同的問題,“讓消費者了解產品特性是營銷的基礎,并且在新媒體時代一定要知道用戶在哪里,能夠把用戶痛點結合到產品中。”
因此,越來越多的車企開始將目光轉向線上,用更加生動有趣,富有創意的話題和想法,吸引消費者參與其中。傳播的渠道也由傳統媒體轉向新媒體,微博、微信、網站、視頻,為汽車企業開啟了新的營銷天地。雖然汽車行業在社會化的趨勢中走的并不遠,還在探索階段,尋求更專業的平臺和方式,但前景依然被看好。
騰訊車友會廣州車展期間活動
汽車媒體攪局催生整合營銷創新
汽車品牌對新媒體的探索,也同步引發了汽車媒體的介入,不少汽車媒體也迎合著車市的發展改變,以發揮作為媒體的專業性優勢,實現汽車媒體營運模式轉變。這種轉變不僅僅發生在紙媒上,網絡媒體也處在相同的境遇,從資訊服務轉向產品化和服務化,為車企提供成熟的指導意見以及新媒體技術支持。
作為本次廣州國際車展官方合作媒體的騰訊汽車,可以說是一個比較全面的例子。除了對廣州車展的專題報道,并創新的舉辦了一系列與汽車行業息息相關的活動。網站首日就獲得3.55億的流量,其中PC端占到2.6億,微信、微博等移動端也高達9500萬,微信互動量達超過了每天50368,微博的廣播量也已越過了3000萬大關。
除此之外,大型的汽車門戶網站也在嘗試著通過各地的地方站,打造最適合當地文化與消費者習慣的傳播模式。不僅僅是提供一站式的資訊服務,更重要的是打造產品與服務相結合的汽車媒體平臺,把資訊、社會化等等形式結合,更多元的為消費者和車企服務。更有甚者,如今已推出汽車電商平臺,通過汽車媒體的專業資訊和社會化特征,讓消費者更便捷的了解購車資訊、獲取購車渠道。
廣州國際車展作為中國汽車行業邁向國際的一個里程碑,正愈來愈受到國內外車企的關注和重視,同時華南作為中國最大、最成熟的汽車市場之一,本次廣州國際車展已明確描繪了汽車行業的新方向。無論是技術還是渠道,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越來越多元化,期待著中國汽車行業的蓬勃發展到來。
來源:網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