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晚,69歲的聯想控股有限公司前董事長柳傳志成為BMW i3電動車的首位中國車主。寶馬強調,受邀出席i3首發儀式的柳傳志是“當場決定”訂購的。
作為寶馬集團首款量產電動車,i3當晚在倫敦、紐約和北京三座城市舉行了盛大的全球同步首發。寶馬董事會的主要董事以及慕尼黑總部相關工作人員全部出動,為寶馬的首次“觸電”全力宣傳。
BMW i3隸屬于寶馬旗下電動車專屬子品牌——i品牌,該品牌在2011年2月正式發布,也是繼BMW、MINI和勞斯萊斯之后,寶馬集團的第四個品牌。兩年前,i3和i8全球首次亮相,并計劃在2013年先后在全球發布并上市。
瞄準精英人群
柳傳志的出席顯然是BMW i3在北京發布儀式的重要亮點。這其中首先讓人想到的是合作伙伴間的商業支持。
早在2007年,“Thinkpad”以及聯想品牌標識就已印在寶馬F1車隊的車身上,2008年開始,聯想與“BMW3行動”合作至今。這些合作中,聯想希望分享寶馬的豪車品牌形象和精英客戶群體,而寶馬期望通過與聯想的合作加強本土化形象。
如今,作為新生品牌的第一款產品,BMW i3需要借助柳傳志的創新和領軍者形象來為其開道。與特斯拉一樣,i3需要精英群體的襯托。
不過,在寶馬i品牌的產品規劃中,明年上市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跑車i8有望成為特斯拉的對手,而定位更大眾化的純電動車i3不會與特斯拉有交集。
事實上,從時機而言,BMW i3并沒有優勢。
首先,先機已經談不上,其次,幾款主流車企的量產電動車,如通用Volt和日產Leaf雖已經歷兩年的推廣,但市場培育效果并不樂觀。日產公司CEO 卡洛斯·戈恩已經公開表示Leaf無法達到2012年預期的銷售目標2000輛。
BMW i3的籌碼放在技術創新上。i3使用了碳纖維復合材料制造全部乘員座艙,這是該材料首次被大規模應用到汽車生產中。這使得整車質量比常規汽車車型降低了至少250公斤。
寶馬i產品管理總監Maximilian Kellnert博士稱,技術創新和新材料的使用,令BMW i3的達成了兩個目標:減輕車重的同時增大車內空間。
此外,寶馬給出的BMW i3 的行駛成本是:三年的維護和行駛成本比一輛經濟性極高、在德國注冊的BMW 320d汽車低約40%。在某些市場,因為電動汽車享受政府補貼,BMW i3 的使用成本可能更低。
憑借這種被稱為“下一代豪華”的造車哲學,寶馬希望突破電動車推廣的各種瓶頸,改變游戲規則。
同樣宣布明年開啟在華銷售窗口的特斯拉成為寶馬的默認競爭對手,對此,安格希望特斯拉能夠獲得商業上的成功,這樣會帶動更多的參與者,進而意味著更加充分的充電站建設,寶馬也將從中受益。
在全球范圍內,據稱BMW i3已經收到了9萬多份試駕申請。按照i3兩年前亮相時的計劃,該車于2014年推出上市的第一年希望能夠銷售3萬輛。而記者了解到,今年年底之前,寶馬將能夠供應總計3000輛i3。
挑戰盈利難題
BMW i3 將于2013年11月在德國和其他歐洲市場發布。2014年上半年,將在美國、中國、日本和其他幾個市場上推出。BMW i3 在德國的基礎售價為34950歐元起,如果選配增程器,則基礎售價為39450歐元起。
寶馬方面未透露i3在中國的售價,但安格稱,2014年上半年在中國上市后,i3的目標是月銷百輛。目前,寶馬已經在北京、上海、深圳、沈陽四個城市選定6家授權5S經銷商成為BMW i品牌的首批合作伙伴。
不過,在i品牌電動車推廣上,中國可能成為寶馬面臨挑戰最大市場。首先,中國是寶馬最重視的市場,但中國也是電動車私人消費和產業化推進最艱難的市場。
“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充電的基礎設施。”安格稱。寶馬i3隨車出售充電墻盒和可直接連接家用插座的充電電纜,但中國用戶的居住條件并不適合這些設備的安裝。
另一個瓶頸是購置成本。對于政府的補貼支持,作為進口車,i3無法享受政府及地方最高12萬元的購買補貼。同時,由于政策尚不明了,牌照也有可能成為i3上路的一大障礙。
不過安格表示,寶馬i在政策方面的訴求不在于補貼,而是在基礎設施。如果兩方面都沒有,我們只能讓客戶等待。”
“盈利對其他品牌電動車來說可能是一個負擔,但對BMW i3而言不是問題”,安格稱,“BMW i3的先期研發投資非常巨大,但到目前為止一次性投入已經被消化了。”(記者 劉曉林)
來自寶馬集團的資料顯示,i系列車型的研發共斥資20億歐元,i3是首款電動車,下一款車是2014年即將上市的i8混合動力超跑,隨著i系列的壯大,投資也會繼續增加。
按照安格的說法,“我們預期BMW i3從第一代開始就會實現營利,用于BMW i3生產方面的投資已經被消化了,目前,它在我們的資產負債表上并不是一個負擔。”
來源: 經濟觀察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