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消費品,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相關,需依靠有效觸及消費者的廣告,來達到市場規模效應,從而實現廣告價值。這就要求其營銷思路和傳播途徑,隨時隨地“與消費者在一起”;其傳播時機和平臺,必須選擇與人們的生活節奏匹配。因此,快消品借力人氣電視娛樂節目的高收視做營銷,對快速抓住消費者、引領消費潮流非常重要。國內最具活力的電視娛樂頻道湖南衛視,自然而然成了中國娛樂營銷的第一戰場。
據權威數據預測,到2015年,全球娛樂和媒體產業的年復合增長率達到5.7%,娛樂營銷已經成為企業與消費者重要的溝通手段。2013《快樂男聲》主持人也曾現場坦言:節目插播的廣告能說明節目營銷的成功。
同樣是借力娛樂營銷,加多寶在各大優秀娛樂節目廣告投放上的氣魄,給公眾留下了深刻印象,被人津津樂道;而一則出現在2013“快男”廣告時間的絕味新廣告,也激起了一輪輿論的千層浪,網友紛紛熱議 “鴨脖也打起廣告了!”、“絕味鴨脖店居然超5000家?”……絕味是勝在成功“驚艷”上。
就通過這個快消品行業中鴨脖賣得最好的企業,來看看快消品的娛樂營銷。
抓住絕佳的廣告時機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夏天有至少13檔選秀性質的娛樂節目等著我們去看,競爭異常激烈,可以說,拼出來的收視率,由各位做廣告的企業獲益。
衛視熱推的娛樂節目,向來聲勢浩大、宣傳包裝精美、策劃團隊優秀、看點多。本就是很好的廣告投放時機。而本屆“快男”非錄制,而是玩現場直播,節目氣氛更是緊張到爆;其評委都是個性派巨星,他們為180秒的限時點評著急的同時,不顧直播在點評意見上“互掐和火拼”;創新的賽制,釀造出選手肉搏戰和殘酷晉級,現場的刺激使觀眾的各種情感難以控制。這些,都令“快男”火花四濺,贏得超高收視,成為絕佳的廣告時機。
對此,某廣告界從業人士指出,這場要持續到9月底的直播硬仗中,誰都不知道“快男”會面臨怎樣的考驗和狀況。由節目調動起來的緊張和興奮情緒,在人們看廣告時,會依然存在。使人們在很嗨的狀態和愉悅的心情下,接受到廣告信息。因此,此時播出的廣告含金量很高。相比觀賞性,節目的緊張性、內容節奏和觀眾興奮指數對廣告影響更大。并且高收視的同時,該時段又正值“宵夜”,投放廣告的食品企業必然收益頗豐。
綜上,“快男”節目是又一次的快消品娛樂營銷狂歡。絕味無疑抓住了今夏一個絕佳的投放時機,但不僅僅如此。
廣告界人士同時指出,品牌和節目契合度越高,傳播效果才會越好。絕味新廣告的內容本身、目標受眾、品牌定位,與《快樂男聲》節目也很契合。
廣告與娛樂節目要契合度高
上一季“好聲音”節目,與加多寶產品的結合點是“正宗”。有了這樣的結合點,觀眾會覺得自然。那么,快樂男聲節目與絕味品牌定位的結合點,就是“年輕”、“活力”。
據了解,絕味定位“刺激活力美味”,目標消費群體是年輕人。而《快樂男聲》在觀眾年齡構成上,“快男”節目23歲以下年輕觀眾規模,已遙遙領先于其他同類型節目,其中13~23歲觀眾規模占比超過17%。并且,從今年的“快樂男聲”66強選手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到,主流參賽群體已經是85后甚至90后,他們帶來了更為豐富的音樂類型,出現了大量原創歌曲和以出人意料方式的演繹的小眾音樂,另外還有不少改編作品亮相。他們對于音樂的理解和表達符合年輕人口味。
在節目收視地域方面,“快男”呈現出分布均衡的特點,與立足湖南、全國連鎖的絕味再次契合。
甚至可以說,當下音樂市場對于新鮮力量的渴求強烈,與絕味廣告口號“鮮香麻辣,越啃越有味”之“鮮”契合;評委時而把選手比作食物、時而犀利到位的點評,與口號的“香、麻、辣”契合;而越品越有味兒的選手,與“越啃越有味”契合。經由絕味廣告切回節目現場,氣氛完美對接,絕味的品牌氣質和形象得到借力提升。
此外,現在的電視娛樂節目重視與社會化媒體的深度互動,這種多重娛樂體驗,對廣告的到達面和傳播效果影響頗大。有統計認為,微博指數跟收視率存在著某種正向關系。從新浪微博上的數據來看,《快樂男聲》的選手熱度、討論量、提及人數數據均非常漂亮,屢上熱榜。可以說,娛樂投放即得到近乎全民總動員的聲勢,引爆消費。
大娛樂展示營銷力
面對契合度高的絕佳廣告機會和突破式的廣告投放嘗試,行業領導者們總能勇敢站出來,往往效果不錯。絕味“押寶”《快樂男聲》,輔以戶外廣告牌、移動廣告做配合,率先通過這種“娛樂節目+廣告+戶外”的方式做營銷,顯示出很強的營銷整合力。伴隨賽事進程,絕味的“快男”廣告價值還在升溫。
絕味市場部負責人稱,“快男”讓其門店銷量大幅增長,年輕消費者明顯增加。但,這并不是絕味第一次展現出自己領先的營銷思維和能力。絕味向來重視最新最好玩的娛樂營銷手法,在微博、微信營銷方面,也相當出色。相信包括蘇寧、聯想、加多寶、蒙牛、百事可樂、雪碧、趕集網、喜之郎在內的,多家對2013“快男”節目投放廣告的企業,都不是第一次嘗到娛樂營銷的甜頭。而這些企業無一不是自己行業里的領導者。
來源:中國經濟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