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產業營銷需要新模式


    作者:藍朝暉    時間:2012-03-21





      一直以來,中國茶企市場營銷觀念淡薄。中國茶企超過7萬家,但是規模最大的經營企業年銷售僅數億元,不及立頓品牌的1%。在北京張一元茶葉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秀蘭看來,茶品牌是中國茶行業發展一大瓶頸,傳統的營銷模式制約了茶產業發展,茶葉產業營銷模式亟須創新。

      老字號品牌前景廣闊

      一直以來,張一元的產品質量始終是消費者選擇老字號的理由。這家年收入超過6億元的企業已經在國內茶葉行業中名列前茅。

      實際上,張一元連續4年榮獲“北京市十大商業品牌”金獎稱號,已經將區域品牌做到了極致。不過,王秀蘭心里明白,盡管張一元在國內的影響力和經濟效益處于領先地位,但與國際品牌相比無論是產值還是品牌都相差甚遠。

      王秀蘭曾說,品牌的背后需要產品質量和優質服務的支撐。張一元為什么能讓眾多北京人獨愛這一口,靠的是純正的口味和精湛的技藝,靠的是對傳統制茶工藝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中國茶在世界上還沒有一個響當當的品牌,對此王秀蘭深感遺憾,“我們近幾年已經在一些歐美國家注冊了張一元的商標,但怕口味無法符合外國人的標準,海外開店的事就被耽擱了”。與其他中國品牌進入海外市場一樣,王秀蘭也擔心中國茶品牌遭遇困境。

      為引導市場,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張一元成為奧運村中國茶藝室的惟一指定運營單位,中國茶首次進駐奧運村。2010年,張一元又入駐上海世博會,將中國茶品牌推向世界舞臺。

      “茶葉產業永遠是朝陽產業,通過國際盛會的演練,我們不僅提升了張一元品牌的認知度,也為中國茶走出國門做好了準備。”王秀蘭說。

      產品創新緊隨潮流

      在產業化的大潮下,中國的茶葉產業化出現了多元化、品牌化的趨勢。張一元在傳承老字號的基礎上增加了產品的創新元素。除繼續保留牛皮紙包裝的賣法外,開始注重設計的創新,時尚的包裝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王秀蘭告訴記者,在創新產品包裝上,張一元采用了“繼承與發展”雙管齊下的獨特思路。一邊是繼承傳統的“元寶”包,紙包、紙繩,原汁原味的傳統工藝,體現了老北京人的念想;另一邊是細分市場、產品形象的升級。

      據悉,目前張一元與設計公司一起,將20余種散裝花茶按照產品類型、質量等級等分為毫、峰、芽、針四大類,并用花、鳥、瑞獸、祥龍四種形象輔助視覺識別,同時用愉、悅、忻、怡四種代表心境的文字詮釋“茶品”,將芬芳的花茶與品茶的心境巧妙結合在一起,形成四個系列產品。

      “張一元未來的產品將實現禮品化、包裝化,比如商務類的袋泡茶等。”王秀蘭表示,張一元以散茶銷售為主的模式將被改變,有望在國內、國際市場試點銷售。

      茶葉產業化競爭加劇

      事實上,自1999年張一元完成了從國有茶企向股份制企業轉改后,張一元已經開始了基地+農戶+加工生產車間+茶莊的產供銷一體化的產業化之路。

      王秀蘭介紹,目前張一元旗下已擁有120家連鎖店,30個名優茶生產基地,3家大型茶館,同時擁有現代化的飲品生產廠、茶葉科研所、茶葉配送中心、茶文化傳播創意公司等多家機構。

      隨著網絡購物的迅猛發展,網上購茶方便、快捷、低價、時尚等特點得到了越來越多年輕消費者的認同,“零售店+網店”成為新的營銷模式。對此,王秀蘭透露,除了加大產品創新的開發力度外,張一元在已經試運營“網上商城”的基礎上,正式推出網絡渠道的專屬產品。

      “在接下來的幾年里,茶葉市場通過產業化會有一批規模大、實力強的新品牌崛起。茶葉市場的門檻會提高,一些沒有特色的小品牌企業和無品牌的茶葉攤商將被逐步擠出這個行業。張一元在提高茶產品科技含量的同時,將加速茶產品生產工業化進程,在市場營銷、品牌推廣、人才培養上通過創新取得突破。”王秀蘭說。 (作者:藍朝暉)

    來源:北京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