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首先來定義一個概念:營銷密度,就是實際已經接受到有效營銷的客戶數除理論上應營銷到的客戶數。理論上應營銷到的客戶數就是“機會”,就是有這個潛在的需求存在,從理論上也應該有效地偵測到并營銷到,如果沒有營銷到那就是“缺陷”,如果這個“缺陷”除“機會”少于百萬分之三點四,那就是6Sigma水平的營銷,有的人會說,應以訂單數和訂單金額來和營銷機會比會好一點,這個指標固然重要,但今天我們要討論的是一個營銷過程的控制指標,即怎么有效地控制好我們的營銷工作,形成營銷的恢恢天網,而不是粗放營銷,靠感覺、靠機率、靠天吃飯,有時候這個“天”是品牌。
概念定義出來了,接下來我們來談操作的問題,“應該營銷到的客戶數”怎么收集,第一要明確什么是“應該”,針對“應該”要確立一個標準,標準按產品的市場定位、產品的市場細分等來確立,那么按標準,該納入營銷對象的沒有納入那就是缺陷,納入了當需要進行營銷行為的卻沒有進行這也是缺陷,那什么叫“需要進行”,這也可以根據行業營銷規律,確立營銷慣例和營銷特例,以便做一個基本的判斷。
有了這樣的指標后,便于我們建立一個基本可控的營銷平臺,可以對客戶進行深入的條塊化分析,可以確立哪些營銷可以進行同質群營銷,哪些需進行個性化營銷,這樣可以結合客戶的現狀調查,快速匹配出哪家客戶現在有哪種產品的需求潛力,重要的是可以確立這個營銷平臺的空間的和時間的維護結構,便于基本的營銷管理,也便于日常的營銷作戰,還便于營銷戰略的制訂。
而這個營銷平臺的維護及時性、維護的密度與強度又決定了營銷平臺的靈敏度,比如客戶的的潛在需求已經凸現為現實需求了,我們的營銷平臺還沒有偵測到,客戶的原來的供應商出現問題了,我們卻沒有及時偵測到,競爭對手出現了新產品在占領市場,而我們沒有偵測到,我們的產品在客戶的應用中出現了問題與抱怨我們沒有偵測到等等。都會影響到營銷平臺的靈敏度,造成營銷損失或造成營銷判斷的錯誤導致營銷策略的錯誤。如果營銷平臺建立和運營得不好,我們新產品的營銷就會比較茫然,新產品的營銷策略就容易成為無本之木,而錯失新產品營銷時機,造成新產品上市失敗。
如果客戶量巨大,機會數卻很少,轉變成訂單的數量也不盡人意,我們得反觀我們的產品是否是當前客戶需要的產品了,有的公司一個產品打天下,客戶在消費了你的產品之后,需求結構早就發生變化了,比如客戶在消費一種產品后,其需求向更高端延伸,或者客戶在消費某種產品失敗后需要另一種產品來彌補來修正,這些都是在客戶消費產品過程中發生的需求流變,隨著消費面的不斷擴大,客戶對這種產品的需求結構就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如果我們的營銷平臺反應不靈敏,如果我們的產品結構一成不變,就會與需求結構產生錯位,針對現有產品來說,一些原來是機會的,現在已經不是機會,那么市場就會呈現戰略性萎縮,對于企業經營來說是相當危險的。這種營銷平臺要緊扣客戶的需求,包括客戶需求的流變與拓展的特點,也是營銷6Sigma特性的一種體現吧!其實良好的營銷平臺也是有力實現以客戶為中心的6Sigma思想的有力工具! (作者:鄧小初)
來源:中國營銷傳播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