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中華食品》編輯部執行:王文
特邀嘉賓:中國物流學會研究院、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研究員李萬秋
正邦集團品牌總監袁軍
上海多利農莊市場總監茅亮
上海超限戰策劃有限公司總經理、資深營銷人沈志勇
哈爾濱碩鑫偉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資深職業營銷人王濟保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中糧啟動了“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戰略,建立了產品質控體系,之后,全產業鏈漸漸風行于食品行業。 與此同時,一些新興的中短型產業鏈也開始“浮出水面”。全產業鏈,又被稱作“長鏈”,是否會成為未來大行其道的生產模式?中短鏈將如何與長鏈共同互補式發展?本期《食品大講堂》邀請的諸位商家學者將與您一同深入食品產業鏈一探究竟。
全產業鏈是一種規模化的縱向整合
《中華食品》:面對目前呼聲很高的食品行業全產業鏈模式,您如何看待?企業需要具備什么樣的實力才能選擇全產業鏈模式進行生產?
李萬秋:對于中國小農分散的農業特點來說,全產業鏈恰好是一種規模化的縱向整合。多元化的農產品、分散的農戶經營模式需要大公司的進入,以進行標準化的整合。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長鏈的環節越多,競爭力越大。所以,不是每個企業都能進行全產業鏈的生產,需要企業本身具備相應的政策、經驗等優勢。另外,長鏈對于資金、人力、物流等的大量需求以及對市場變化的風險規避能力的需求也是企業應該考慮到的方面。
袁軍:簡單的說,全產業鏈模式是指企業完全控制產品從原料生產到加工的全過程,中間沒有任何利益分割,從而達到保障產品質量的目的,不僅能夠預防、規范、監控、消除或減少食品生產中可能存在的各種危害因素,對企業本身也是一種整合資源、擴大規模的機遇。以正邦集團為例,正邦獨創“兩鏈三網”模式,掌控了從飼料生產、種豬繁育、生豬養殖、防疫保健、屠宰、貿易、肉食品加工到生鮮終端銷售網絡等各個環節,形成“自養豬,可溯源”的鮮肉生產全過程控制體系。
但是,全產業鏈模式的最大限制是產業鏈整合時間相對漫長,沒有辦法追求短期利潤,在此過程中需要企業有清晰遠大的戰略目標、強有力的資金支持以及負責任的產業發展規劃,但實際上并不是太多企業擁有這種實力和思路。
茅亮:對于目前國內食品行業的全產業鏈模式,應該辯證的看。一方面,由于短鏈的監管部分可能很難做到位,這就凸顯了全產業鏈這方面的優勢,另一方面,由于全產業鏈的環節過多,一旦某個環節脫節,可能就會造成整條產業鏈崩潰的后果,這個潛在的風險也是企業不得不考慮的。
沈志勇:在目前食品行業某些子領域,其在競爭不激烈、市場不成熟的情況下,全產業鏈是有利于企業發展的。進行全產業鏈生產的企業涵蓋了生產的上游基地、生產設計環節、渠道終端等,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對產業鏈關鍵環節的壟斷。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長鏈在監管方面比較難做到位,需要長期投入成本進行維護,所以比較適合有能力、有資源、有競爭力這樣的優勢企業。
王濟保:食品行業的全產業鏈優勢,我覺得有這么幾點:首先,創新性和差異化,全產業鏈模式是一種創新的商業模式,可形成競爭優勢;其次,盈利和抗風險能力強,平滑盈利的波動性帶來較高的、持續的、穩定的、成長性好的盈利;第三,戰略協同效應很好,整個公司的產業鏈各環節之間、不同產品之間可實現戰略性有機協同;第四,具有規模效應和成本優勢;第五,信息傳遞順暢,快速反映消費者的信息;第六,具有行業領導力和產業優勢,以終端消費引領產業鏈。
相應的,全產業鏈也有很多不可忽視的劣勢,比如運營成本過高;部門間總體效率不高;產品到達消費者手中價格普遍比較高等。
中短鏈模式提高產品新鮮度
《中華食品》:對于把產業鏈上的一個或者多個環節外包出去的中短型產業鏈模式,與長鏈相比的優勢在哪里?適合什么樣的食品企業? 同時,中短產業鏈模式對企業本身的資金壓力較小,不會要求企業在產業鏈發展上等待漫長的時間和投入大量的資金。所以,中短產業鏈模式比較適合制造業和小規模企業。
茅亮:拿多利農莊做例子吧,準確的說,多利屬于中型產業鏈,其優點是減少中間環節的損耗和污染,保證了產品的新鮮度。從產品源頭來說,由于省去了中間的諸多環節,高附加值的產品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從銷售終端來說,對最終環節的控制同樣監督產品的質量。
同樣的,對于中短鏈模式的不足之處,我們也有所注意,比如多利對中下游監控到位,而對上游的種子、肥料等環節涉足不多,所以要防止上游環節的產品源頭出現安全問題。另外,中短鏈模式對冷鏈物流的要求很高,這些都是企業需要重點投入的環節。
沈志勇:短鏈的產業模式適合目標消費人群集中且偏少的食品企業,如喜之郎海苔這樣的品牌產品,由于產品原料的特殊性,所以采用短鏈的形式,不尋求向上游原料環節的延伸,更具專業化。其實,任何一種產業鏈的選擇都不存在絕對的好與壞,要根據市場環境的不同情況區別對待。但是,中短鏈模式一般選擇外包的部分是生產、原料和物流,隨之而來的弊端便是原料的源頭難以監控,這就需要企業對原料的生產廠家有足夠的信任度和控制力,嚴格把控。
王濟保:中短鏈是現在企業中比較熱門的一種模式,可以迅速將社會資源進行整合,且整個產業鏈的投入成本很低。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