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半個月的杭州亞運會已經完美收官,作為今年最大的體育IP,不少企業都希望抓住機會搭上這趟營銷快車。據杭州亞運會官方消息,亞運會、亞殘運會市場開發工作取得歷史性突破,贊助企業規模、贊助招商收入成為亞運歷史之最。
杭州亞運會官網發布的信息顯示,此次亞運會共吸納了175家贊助商,其中,官方合作伙伴11家,官方贊助商4家,官方獨家供應商16家,官方非獨家供應商144家。他們為此次亞運會的服務與宣傳做出了貢獻,同時也在利用這次機會,向亞洲及全世界展示自身品牌。
"亞運紅利"持續擴散
杭州亞運會創造了多個歷史之最,亞運會、亞殘運會市場開發協議總收入為50.116億元,其中贊助協議開發總收入44.178億元。據杭州亞組委市場開發部相關負責人透露,相比歷屆亞運會,杭州亞運會深度挖掘亞運會品牌價值,從贊助金額、贊助企業數量、贊助企業質量等多維度實現了贊助招商效益創造亞運歷史最佳。
實際上,亞運會的IP價值并沒有像奧運會、世界杯一樣受眾廣泛,而從籌辦到開幕,能夠實現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顯然,杭州亞運會如何展現自己對企業的吸引力格外重要。
杭州亞組委表示,要與贊助企業一起,進一步整合宣傳資源,推動贊助企業與亞運品牌在內容、聲量、品牌層面雙向賦能,助力贊助企業用好用足亞運品牌價值。
此次杭州亞運會在吸納贊助的過程中,不斷豐富市場營銷內容和載體,依托"賦能亞運"App、"智能亞運一站通"支付寶小程序等平臺,用互聯網的手段提升贊助招商觸達面。
此外,杭州亞運會打破傳統的贊助類別,創新設置了茶葉、黃酒、香薰等贊助類別,激活名企特別是本土企業的參與熱情。
而相較于傳統的品牌露出、廣告營銷等方式,杭州亞運會則為贊助企業提供了營銷的舞臺,讓贊助企業向外界展示自身業務水平。如浙江本土企業娃哈哈,其作為杭州亞運會官方非酒精飲料贊助商,在亞運村、品牌館、體育館、供水站等多點位進行產品供應,并為亞運提供人員、設備、運輸等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亞運會并不止步于過去的籌備和當下的賽事期,而是希望拉長"亞運時間"。杭州亞組委宣傳部部長徐德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體育亞運""城市亞運""品牌亞運"是本屆亞運會的目標導向。城市亞運是在空間上把亞運紅利最大化釋放,品牌亞運就是從時間上把享受亞運紅利的時間拉長,讓大家在10年、20年,甚至更久之后,都能感受到杭州亞運會帶來的深遠影響。
對于杭州亞運會來說,能夠受到品牌方的關注,與國內的整體體育市場復蘇有很大關系。盛意互動總經理羅冉峰認為,今年最大的天時是中國體育市場的全面開放。而且開放的時間與亞運會舉行的時間有大概半年的間歇。這段間歇期,不管是國內的、國際的,職業的、大眾的一些其他賽事,已經慢慢把體育市場的氛圍做起來。到亞運會的時候,氣氛就已經比較高漲了。
眾多品牌狂歡聯動
不僅是運動品牌們以強相關的品類優勢"搶灘"亞運會,賽場內外,消費品牌們也在努力抓住每一個"露臉"的機會。隅田川咖啡作為亞運會的官方獨家供應商,攜手亞運會及云南省普洱市政府,共同推出了全新產品"亞運圓夢系列·中國普洱掛耳鎖鮮咖啡"。
本屆亞運會橫跨中秋、國慶雙節假日,主辦地杭州迎來了規模空前的人流潮。對眾多品牌而言,這無疑是通過專場活動推廣品牌知名度的絕佳時機。杭州不少商場也順勢推出了眾多亞運氛圍的打卡點和相關活動。
亞運會官方贊助市場的火熱,對于贊助商來說,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品牌背書,但在另一種角度上看,競爭也顯得格外激烈。多位行業內專家都曾提到,體育營銷是一件需要長期堅守的事情,而在此次亞運會當中,不少企業都對體育營銷有著長期的探索和守望。如伊利作為官方乳制品獨家供應商推出了亞運定制裝純牛奶,還有金典、甄稀、欣活、舒化等亞運定制新品。
賽事營銷激活消費
從營銷角度看,為期15天的杭州亞運會國際賽事,對于整個城市是一次重注的營銷。通過亞運會體育文化科技符號,給用戶傳遞信息,正如品牌營銷投放,通過事件營銷產品勢能,長期看具有戰略意義。
關鍵之道體育咨詢公司創始人張慶認為,賽事營銷最核心的部分本質上是情緒營銷,而年輕人的情緒比較容易被點燃,贊助商想要激活贊助權益,肯定要從引發目標群體的情緒點去入手。它不一定表現在純粹的摘金奪銀這樣的競技元素,情緒點可能在場內,也可能發生在場外,比如說"高顏值""幽默的表達""活力的表現"等。因為年輕人大多是通過社交媒體獲得信息,所以對能夠帶動情緒的話題,品牌也要把握住機會。當然前提是要進行深入的了解。
產品視角下,看到了亞運會對城市具有戰略意義以及各種品牌表達;用戶視角下,看到了年輕人會玩梗,氛圍組的花式音樂營銷;品牌視角下,看到了多種品牌的花式營銷以及現場簽約的篤定。
從近年來的體育大型賽事來看,不管是冬奧會、大運會還是亞運會,特許經營商品都受到廣泛關注。而杭州亞運會特許經營商品也收獲市場熱烈反響。杭州亞運會籌備以來,特許經營共上線了17大品類1100余款特許商品,開設天貓官方旗艦店、電視頻道購物平臺及全國線下零售店近1500家,特許經營規模創新高。
專家表示,對于國際大型賽事的體育IP塑造,首先要考慮"三高",即高顏值、高品質、高性價比。其次,在中國舉辦的大賽,就需要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要考慮"三國風",即國風、國貨、國潮。再次,要加大宣傳力度,打通線上線下全渠道全觸點。最后,要有一些明星、名人的加持。
轉自: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