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利控股集團交出2025年上半年亮眼“成績單”,多品牌協同發力實現新能源與燃油車雙線增長,海外市場拓展與品牌整合成效漸顯,吉利汽車也宣布將全年銷售目標上調至300萬輛。與此同時,全域AI技術加速落地,三電核心自研能力不斷強化,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能。
業內人士表示,汽車行業競爭已從單一銷量比拼轉向全價值鏈能力的綜合較量。隨著吉利經營效率進一步提升,疊加新車型密集上市與產能釋放的多重利好,吉利在行業中的領先優勢有望持續擴大。
新能源發力 上半年銷量突破100萬輛
吉利控股集團公布上半年銷售情況顯示,2025年上半年,吉利總銷量超193萬輛,同比增長30%。其中,新能源車銷量破百萬輛,同比增長73%,創歷史新高。吉利在新能源領域的規模化優勢持續鞏固,領跑行業轉型。
分品牌來看,上半年,吉利銀河銷量54.8萬輛,同比增長232%,“百萬銀河”年度銷量目標達成進度已過半;領克品牌銷量15.4萬輛,同比增長22%,持續夯實市場份額;極氪品牌銷量達9萬輛,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在燃油車領域,吉利中國星上半年累計銷量近61.6萬輛,連續16個月穩居自主品牌第一。
在全球市場拓展上,吉利也展現了強大的競爭力。上半年,吉利汽車海外銷量18.4萬輛,產品出海、渠道建設等實現全新突破。
基于上半年出色的銷售表現,吉利汽車宣布將全年銷量目標從原定的271萬輛上調約11%,增至300萬輛,吉利也成為今年首個上調銷量目標的整車企業。
吉利汽車上半年的增長,新能源車功不可沒。具體來看,上半年,吉利汽車新能源車銷量為超72萬輛,同比增加126%。
群益證券分析師沈嘉婕分析指出,吉利汽車的電動化轉型正加速推進,其高性價比產品策略已顯成效——在各主流價格區間均布局有市場認可度高的產品,形成了全面的產品矩陣。
開源證券分析師張可表示,吉利憑借平臺化造車的成本優勢,能夠平穩應對價格戰的沖擊;而高階智駕技術的普及化,進一步強化了其新能源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疊加燃油車業務可能出現的超預期表現,公司交付量的增長動能充足。隨著品牌重組帶來的經營效率提升,預計2025年及以后,吉利的業績有望進入加速增長通道。
下半年,在吉利星愿、銀河E5、銀河星艦7EM-i等爆款車型的熱銷勢能下,以及銀河A7、銀河M9、極氪9X、領克10 EM-P等多款全新產品的助推下,吉利將持續拓展全球版圖,全力沖擊全年300萬的年度銷量目標。
品牌整合優化 效果逐步顯現
吉利在新能源領域的快速增長,是對“兩個藍色吉利行動”和“智能吉利2025”戰略深度踐行的結果。
2024年9月1日,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在臺州國際車展指出,吉利汽車將進入戰略轉型全新階段。他明確提出,要進一步厘清品牌定位、理順股權關系,減少利益沖突與重復投資,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同時圍繞汽車主業,在“天地一體”生態、軟硬件布局、基礎技術與核心部件共享、模塊架構升級等科技領域強化協同,加強各品牌與業務單元的聯動,提高資源共享水平。
7月15日,吉利控股集團宣布,旗下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與極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簽署合并協議,吉利汽車將收購其尚未持有的全部極氪股份。此舉標志著吉利控股集團貫徹《臺州宣言》精神,推進回歸“一個吉利”戰略又邁出關鍵一步。目前,吉利已完成內部銀河合并幾何、LEVC,極氪合并領克的品牌整合。
在今年5月的“一個吉利”戰略整合計劃說明會上,吉利控股集團CEO、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副主席及執行董事李東輝透露,經過整合,公司研發環節每年可節省數十億元;去年聯合采購在原預算基礎上已額外節省幾十億元。
“過去品牌‘小而散’,如今資源擰成‘一個拳頭’。”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行政總裁桂生悅表示,吉利汽車只有改變過去品牌“小而散”“散而亂”的形象,進行深度整合,才有可能在市場競爭中獲得勝利。
科技研發多線并進 激活持續發展新動能
科技創新是吉利進一步壯大的活力源泉。在“天地一體化”科技生態戰略引領下,吉利控股以汽車產業智能電動化轉型為核心,積極踐行發展新質生產力,技術創新由投入期進入收獲期。
智能化部分,吉利積極擁抱智能AI變革,已將AI應用于架構、動力、底盤、座艙等智能汽車全域,成為全球率先完成全域AI智能化布局的車企。
吉利控股貫徹其《臺州宣言》中聚焦汽車主業的舉措,即衛星、芯片、手機等業務均是以汽車為核心,一切工作圍繞汽車業務開展,最終是為了做強科技生態圈,打造汽車核心競爭力,打造科技護城河。
“吉利汽車目前戰略清晰,團隊團結,過去數年公司在智能化、新能源和公司治理方面的努力正在逐步顯現成效。通過堅持長期主義,打造‘具備強大制造能力的智能科技公司’,吉利汽車將持續提升盈利能力,對完成乃至超額完成年度目標充滿信心。”桂生悅說。(記者 袁小康 梁倩)
轉自:經濟參考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