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迅猛發展的電子商務,老字號企業進入電商領域已是大勢所趨。很多老字號正在轉型升級,并積極探索與互聯網的結合,電商這一塊業務以超過兩倍的增速高于線下零售額的整體增速。
日前,重裝后的百年義利雙井店開門營業,首次開設咖啡店,在銷售面包產品的基礎上,新增了咖啡、飲料、快餐、蛋糕等系列;而吳裕泰前門店推出茶飲、茶食和冰淇淋系列產品;內聯升推出“米奇”、“2014世界杯彩繪”系列布鞋……消費者紛紛驚呼:老字號也玩新潮了。
創新傾向年輕消費者
日前,重裝開業的百年義利雙井店開店營業,這個原本以面包著稱的品牌,在300平方米的店中,用一半的空間打造出了一間咖啡店。咖啡、飲料、快餐、蛋糕……消費者不必再買完面包和汽水就回家,還可以在中西結合的咖啡廳中坐下來享用老字號出品的簡餐和咖啡。
走進百年義利咖啡店,每個細節都有老字號的影子。白色的咖啡杯上印著北冰洋的北極熊logo,壁畫中的北極熊捧著咖啡杯。據工作人員介紹,到店的顧客既可以享用義利自主研發的咖啡、快餐等新品,也可以享受北冰洋汽水、義利面包等“老味道”。
記者看到,拿鐵、卡布奇諾等咖啡的價格在30元左右,香辣雞塊飯、龍蝦飯、牛肉飯等近十種老義利快餐配有果茶,價格從26元到30元不等,與其他咖啡店的同類產品價格差距不大。工作人員表示,我們專門成立了研發團隊,所有食材都是精心挑選,并且我們的產品種類豐富,適合各年齡段消費者。
為了增強顧客體驗,咖啡店還推出了新型服務:企業可以在工作日的下午到店開小型會議,周末店里將舉辦親子DIY活動,讓小朋友學做糕點、巧克力等,從而拉近咖啡店與市民的距離。“以前百年義利連鎖店主要以購物為主,大家買完東西就走了,現在我們希望能提供休閑的場所,顧客可以在店里休息、聊天,讓百年義利成為多功能的便民中心。”北京一輕食品集團義利食品商業連鎖有限公司總經理馬春英介紹,目前,百年義利擁有105家連鎖店,未來五年內要開到300家,同時要在空間允許的門店里增加咖啡廳區域。
變了就受歡迎
在老字號內聯升店里,記者看到了“米奇”、“2014世界杯彩繪”系列布鞋,千層底的老布鞋上,出現了“網紅”表情包和搞怪的卡通形象,讓不少消費者表示,老字號也開始時尚了。更讓人驚嘆的是內聯升的布制仿皮鞋,如果不是工作人員提醒,大家都感覺這就是皮鞋,一點布鞋的影子沒有。
吳裕泰前門店內排起長隊,吳裕泰于2009年推出了茶味冰激凌,由天然茶粉與鮮牛奶制成,分綠茶和花茶兩種口味,茶味濃郁,受到年輕消費者歡迎。去年前門店又開始推出經典奶茶、寒冬暖茶、健康冷萃茶系列茶飲,還有配茶食用的蛋糕、餅干等食品,可在店內茶座食用,深受消費者喜愛。
讓消費者感到“反差”的,是主要以肛腸痔瘡藥品研發制造闖天下的馬應龍,該公司推出一款了餅干,號稱是針對腸道亞健康人群開發的一款功能性食品,一經推出就取得了不錯的市場。
毫無穎問,時代變了,“老字號”應當有新內容。可口可樂、人頭馬、浪琴表等這些也是實實在在超過百年的老字號,為什么卻沒有給人“老”的感覺?是因為品牌在被不斷的注入新的內涵。在保持品牌內核的穩定的同時,要適時調整品牌識別部分使其與時代合拍。
但是在國內,部分老字號在“變”的方面做得不足,記者在前門大柵欄走訪了一些老字號門店,發現一些老字號因堅持傳統,產品設計陳舊無人問津,還有一些老字號因經營不善,門店分租給其他商戶。
牽手互聯網打造新零售
目前,商務部認定的中華老字號僅1128家,幾十年來勉強維持現狀的占70%,長期處于虧損狀態,瀕臨倒閉、破產的占20%。生產經營有一定規模、效益相對較好的只有10%。觀念陳舊、創新不足、資金短缺、體制不順等是制約老字號發展的普遍問題。
在新的市場競爭形勢下,面對迅猛發展的電子商務,老字號企業進入電商領域已是大勢所趨。據了解,當前已有上百家“老字號”觸網轉型,在淘寶、京東等平臺開設了品牌店。
很多老字號正在轉變觀念,進行轉型升級,并在積極探索與互聯網的結合,很多老字號電商以超過兩倍的增速遠遠高于老字號企業零售額的整體增速。如菜百電商2014年銷售額超過2000萬元,2015年銷售額則達到1.25億元。
今年4月,全聚德在北京發布“互聯網+”戰略,表示要利用好全聚德的百年老字號品牌、完整的供應鏈體系、百年工匠烤鴨技藝以及豐富的線下門店等獨特的資源,并且也在試水外賣業務。全聚德總會計師、鴨哥科技董事長徐佳向記者指出,互聯網與餐飲的結合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一種融合。全聚德的“互聯網+”戰略的實質是在經營產品、經營門店的基礎上,逐步開始經營用戶。
老字號同仁堂亦在進行互聯網布局。北京同仁堂健康藥品公司線上渠道總監丁國俊表示,現在同仁堂正全力打通線上線下。充分利用同仁堂分布在全國的1800多家門店,未來希望實現用戶在線上下單,然后直接就可以到線下門店取,就近發貨。這個過程需要信息化支撐,并以同仁堂大門店產品全和備貨足為基礎。
2015年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發布的一份對150多個北京老字號和中華老字號的調查報告顯示,2015年一季度北京市73家限額(指達到一定指標而被列入的統計對象)以上老字號批發零售企業中,11家開展了網上零售業務,比重達到15.1%,實現網上零售額5707.4萬元。雖然規模仍然較小,但近2倍的增速遠遠高于老字號企業零售額的整體增速,也遠高于全市網上零售增速。(本報實習記者 張海垠)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