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康富源健康文化產業園項目安徽省旌德縣啟動。該項目總投資近10億元,是集生物醫藥、養生養老、文化旅游、度假酒店為一體的投資建設項目。近年來,像康富源健康文化產業園這樣的企業不斷涌現。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健康食品企業開始構建融生產、銷售、服務為一體的健康產業實體。業內人士指出,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產業的發展,眾多健康食品的銷售方式從渠道的多元開始升級為走上產業平臺的融合。
行業規范 企業面臨新選擇
2015年開始,中國營養保健食品產業面臨著新的挑戰和發展機遇。一是經濟新常態的大勢下,營養保健成為食品產業追逐的方向,與此同時,由于經濟增速放緩和產品同質化的加劇,營養保健食品也失去了爆發式增長的環境。二是在市場中,營養保健食品成為了公眾關注的目標,消費者的健康消費知識和理性消費意識也在不斷增加,營養保健食品開始失去了暴利營銷的空間。三是以食品安全法和廣告法為代表的一系列嚴管法規出臺,對于營養保健食品產業產生了極大的約束和規范效應。同時也使得一些游走在紅線周邊的企業開始尋求新的生機。
在這樣的產業背景下,眾多營養保健食品企業紛紛尋找新的發展模式。記者了解到,康富源健康文化產業園為江蘇康富源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安徽旌德博仕達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發起,從黃精育苗、林下栽培、黃精系列產品生產、銷售到健康養生文化產業園構建,整個項目涵蓋了黃精生產、銷售及綜合衍生產業健康養生文化產業園,組成了黃精等中藥養生的產業鏈集群。項目從黃精的育種開始,直至下游產業的拓展,具體可以分為黃精深入研究、生產及銷售;國家級森林公園及新農村旅游示范點;風情文化產業園3個子項目。
康富源公司董事長魯世斌告訴記者,康富源作為營養保健食品行業內知名的銷售型企業,在新的環境下需要依托實體來實現可持續發展。在新的政策和法規環境下,那種單靠拿產品、說功能、做服務的方式已經難以開拓更大的市場,銷售型企業需要與研發和生產融合,需要與服務平臺融合,這樣才能夠適應新的市場。
營銷創新 整合實體謀發展
康富源健康文化產業園項目的核心是黃精,自古以來黃精就是延年益壽的佳品。鑒于黃精的多功能價值和良好的市場前景,黃精的開發利用價值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同,開發黃精的積極性日益高漲。黃精現已被我國乃至全球廣泛用于食品、保健品、化妝品等行業,其價格和需求量逐年攀升。據了解,我國每年對黃精的需求量達上萬噸,預計2016年底,市場需求量可達兩萬噸,價格將由現在50元/公斤飆升至100元/公斤。
博仕達公司經過了10年的研究,在旌德縣種植了幾萬畝的富硒黃精,通過6年間的無數次試驗,研制出硒精含片。康富源公司有很好的銷售渠道,在2014年上半年雙方達成共識,并形成戰略合作聯盟,由安徽博仕達提供優質的富硒黃精原料及硒精含片的產品,由江蘇康富源進行全國范圍的銷售。經過一年多的磨合,雙方決定深度合作,將富硒黃精這一產業做大做強。
博仕達公司董事長芮龍燕告訴記者,目前,市場上充斥著價高質劣的黃精及其制品。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國家法規政策的完善,黃精市場將重新洗牌,只有優秀的產品才能占據市場,未來康富源與博仕達共同的目標是在旌德這青山綠水之間建設一個國際領先的健康養生博覽園,該項目將給中華健康養生文化帶來一個“新天地”,維護全球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產業。
對于這樣的強強聯合,中國保健協會副理事長賈亞光給予了高度的贊賞。賈亞光表示,未來的營養保健食品將進入一個資源整合的時代,一些凝聚強勢銷售團隊與優質產品為一體又占據了良好服務平臺的企業,將會贏得市場。而這樣具有市場競爭力的企業必將會在強強聯合的整合中誕生。
營銷升級 打造產業新樣版
2002年左右,中國營養保健食品開始了第一次營銷創新,多種服務營銷模式開始走進營養保健食品行業,一大批優秀企業開始涌現。隨著產業的發展,從2013年保健食品行業大規模規范整頓開始,一批以健康產業園為基礎的銷售團隊+產品研發+服務平臺模式的營銷實體開始走向市場。到了2015年,這樣的實體開始逐漸成長。業內人士指出,從賣產品到做產業,將是營養保健食品行業的又一次營銷創新。
旌德縣相關領導表示,在自然環境優越的青山綠水之間林下種植黃精,并用黃精為原料投產三條黃精系列產品生產線,最終將建成一所健康快樂養生文化園——國際健康養生文化博覽園。這種將藥食同源產品生產、銷售及文化產業融會成一體的旅游項目,在國內是一種顛覆傳統模式的創新之舉。而記者了解到,已經有多家國內知名企業在醞釀尋求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健康產業實體。
賈亞光表示,2013年國務院40號文件《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到2020年,打造一批知名和良性循環的健康產業集群,健康服務業總規模將達8萬億以上。這樣的政策利好與眾多營養保健食品企業的創新實踐相契合。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已經有了4000億產值的基礎,未來必將迎來有一個高速發展的機遇期。而企業的發展也將從注重自身的規范成長轉移到立足于做大整個健康產業的目標上。
來源: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