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由中國酒業協會、中國酒類流通協會和華夏酒報社共同發起主辦的“解碼中國酒文化———黃淮名酒行”大型采訪活動將在山東花冠集團揭開帷幕,跨區域的產業深度合作或將是黃淮名酒行帶給行業的“驚喜”收獲。
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黃淮名酒行”是一次具有多重意義的白酒發現之旅。首先是它的傳播意義,通過采訪、報道這條主線貫穿全程,讓消費者發現黃淮名酒帶,極大推動黃淮名酒帶的社會影響力。同時,此次活動將深入挖掘黃淮流域優秀白酒企業的價值內核,呈現其未來發展前景與路徑,引導經銷商去發現這種趨勢,提升黃淮名酒帶的市場影響力。
為區域產業崛起提供內生動力
除此之外,“黃淮名酒行”還將站在宏觀高度上,反思黃淮流域白酒產業在新常態下的發展趨向,重新發現自我,提升自我,以更強大的綜合實力面向未來競爭。
正如花冠集團董事長劉念波所言,“黃淮名酒行”是蘇魯豫皖四省白酒企業從技術到營銷的一次全面交流,將促成四省兄弟酒企的深度溝通與合作發展。劉念波希望利用這個機會,組建“黃淮名酒聯盟”,為四省白酒產業構建穩固的合作機制,形成一個更加強大的產業集群。
我們可以根據地理學中的“造山運動”來理解。所謂造山運動是指地殼局部受力,相鄰地殼板塊產生擠壓而大規模隆起形成山脈的地質運動,如喜馬拉雅山系就是造山運動的典型產物。
將這種概念引入到白酒市場競爭當中,當相鄰的強勢產業區域實施合作,兩種或多種優勢資源的碰撞融合,必將產生前所未有的強大競爭力,或者說是崛起形成新的“價值高地”。“黃淮名酒行”正是要發揮這樣的作用,使蘇魯豫皖四大強勢白酒板塊發生“劇烈”的互動,為區域產業集群的市場崛起提供內生動力。
川貴聯手活躍白酒“地殼”運動
在“黃淮名酒行”引發蘇魯豫皖白酒“造山運動”的同時,在白酒版圖的另一個方向上,也在發生同樣事件。不久前,四川省經信委和貴州省經信委共同簽署了《川貴兩省白酒產業合作會談備忘錄》,雙方就白酒產業的協同發展達成一系列共識。根據備忘錄,四川、貴州兩省將在區域品牌打造、國內外市場宣傳、營銷策劃、打擊假冒偽劣產品,特別是支持名酒企業開拓海外市場等方面聯合行動,以求鞏固兩省白酒產業的市場優勢和行業地位。
長期以來,四川、貴州是我國白酒生產大省,也是高端白酒品牌聚集區域。
雙方近年來一直在積極探索協同發展的路徑。此次簽署備忘錄,標志著兩省白酒產業合作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或將對整個白酒市場的競爭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這并非巧合。酒業調整進入第三個年頭,調整舉措已經不僅僅是推出新品、降低價格等戰術行為,更要上升到產業發展布局的戰略高度上,于是引發了白酒“地殼”運動的活躍。
蘇魯豫皖跨區域合作勢在必行
通過跨區域的產業深度合作,首先可以明確生態釀造的優勢,這是任何一個酒類產業集群生存、發展的根基,特別是在國際化的發展機遇下,這尤為重要。對生態環境的挑剔與依賴,是白酒的特有屬性,也是白酒的神奇迷人之處。
以往,企業對自身生態優勢的研究、傳播都很多,但從企業角度來說,這樣的生態釀造只是一個點,從一個省的角度來說,則是生態釀造的一條線。畢竟釀酒的自然生態劃分,與行政區域有所差異,只有根據釀酒的水系、土壤、氣候、微生物等相關條件,加以完整呈現和系統歸納,才能連線成面,呈現出白酒生態釀造的價值全貌。“黃淮名酒行”的作用正在于此,通過蘇魯豫皖四省的交互溝通,重新發現自我的生態優勢:黃淮名酒帶的生態條件,更適合釀造什么樣的白酒,又該怎樣加以保護和建設,如何從中提煉出優美的文化意象。通過這樣的碰撞交流,黃淮名酒的生態價值才會充分釋放和進一步提升。
跨區域的產業合作,有助于塑造集群的品牌優勢。品牌是消費者選擇白酒的重要依據,而中國白酒品牌百花齊發,各有所長,特別是在移動互聯時代,品牌的地域局限性將被徹底打破,白酒品牌之間的競爭度將越來越高。對于黃淮流域的優秀酒企,如何從眾多品牌中脫穎而出,強大的區域背書是一個非常有利的條件,從品牌的集群上升到集群的品牌,這是“黃淮名酒行”帶來的又一亮點。
跨區域的產業合作,還將建立市場協作的優勢。作為同一區域內的白酒企業,他們之間往往既是競爭對手,在很多情況下也是進退與共的“戰友”,在營銷層面,無論是向外部擴張還是深耕本地市場,彼此合作都意味著更大的勝算。在“黃淮名酒行”活動當中,將針對蘇魯豫皖四省酒企的資源整合與戰略協作,達成一系列實質性成果。
大自然的“造山運動”改變了地質地貌,而“黃淮名酒行”所引發的“造山運動”,則將深刻改變酒業未來的競爭格局。
來源:華夏酒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