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機饑餓營銷是個偽命題?


    時間:2015-05-20





      近幾年,有錢卻買不到手機并不算什么新鮮事。提到手機饑餓營銷,蘋果公司可謂鼻祖,國產手機小米、華為、努比亞和魅族等也被扣上過這樣的帽子。面對饑餓營銷,消費者抱怨,生產企業喊冤,更有業內人士表示,這不過是一個偽命題,產品供不應求與國產手機備貨時信心不足有關。

      有錢買不到 饑餓營銷由來已久

      近日,手機行業加入了一名新成員——奇酷360。360公司董事長兼CEO周鴻 表示,奇酷手機“產能充足,不搞饑餓營銷”,而且“因為我的產能充足,我保證友商再不敢搞饑餓營銷”。這一席話不禁又讓消費者對手機市場近幾年的饑餓營銷產生了關注。

      什么是饑餓營銷?饑餓營銷指運用于商品或服務的商業推廣,是指商品提供者有意調低產量,以期達到調控供求關系、制造供不應求“假象”、維持商品較高售價和利潤率的營銷策略。

      提起手機的饑餓營銷,消費者腦海中難免會出現兩個代表——蘋果和小米。

      長期關注蘋果手機的“果粉”和小米手機的“米粉”恐怕對下面的場景并不陌生:每逢新機正式開售,不論是在官網預約還是搖號,消費者必定要經歷一番波折,但最終真正能一睹現貨芳容的消費者寥寥無幾,反而成了一場黃牛黨的盛宴。在網絡上沒有搶到手機的消費者,還要通過線下的各種渠道打聽,往往需要通過加價的方式才能購買到現貨。

      小米手機通過互聯網思維在手機市場站住了腳,同時也引發不少同行效仿。隨后,華為、魅族等幾家國內知名手機廠商推出的新款手機也出現了消費者口中的“饑餓營銷”。

      “像華為Mate7和小米NOTE這些熱門機型,連我們都拿不到。”國內某知名運營商負責終端采購的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即便是他們內部人員想要購買上述手機,都需要加價。

      日趨理性 過度營銷導致“鐵粉”流失

      “我還是很支持國產手機的,給家里買的不是華為就是小米。前不久華為、小米和魅族相繼推出了各自的新品,每個品牌的手機都不錯,于是我每天上午十點準時守在電腦前,在各個品牌手機的官網之間來回切換搶貨。前后忙了一個禮拜,竟然一部都沒有搶到,這讓我很失望。”家住北京市豐臺區的消費者劉磊告訴記者,這一次的搶購體驗讓他覺得很無奈,從此之后果斷放棄購買各種需要“搶”的手機。

      “其實,我搶的這幾款手機并非最新款,有的已經推出了一兩個月,但我在論壇里和其他消費者交流的時候,發現還是有很多人搶不到,這多少會讓我們有挫敗感。”劉磊告訴記者, 漫長的缺貨等待導致消費者的熱情急劇減少,“原本我們都是滿心歡喜的希望能用上新手機,直到新手機都不再那么新了,我們還是用不上,所以我寧可不買了。”劉磊表示,現在國產手機品牌很多,每季度也都會有一些旗艦手機發布,所以自己也不再像之前那么“專一”,“畢竟現在市面上可選的手機有很多,總有一款不采用饑餓營銷的方式銷售,我現在比較在意誰家有現貨。”

    此外,記者通過調查了解到,大部分消費者在選擇手機時對性價比十分看重,而目前不少采用饑餓營銷手段銷售的機型均屬于他們眼中“高性價比”的代表。“899元買一款智能手機真的很值,而且又是大品牌,所以我愿意等。”一位女性消費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根據相關機構數據顯示,2014年,千元以下手機占總銷量的60%,如果加入2000元以下手機,這個占比應該可以達到70%以上。“隨著更多手機品牌的出現,以及國產手機價格普降,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正在逐漸回歸理性。伴隨更多高性價比產品的出現,消費者的選擇也會越來越多。”從事手機批發多年的經銷商劉先生告訴記者,手機品牌過度饑餓營銷導致不少手機品牌初始的鐵粉流失,隨著市場競爭愈發激烈,消費者將日趨理性。

      噱頭?沒自信? 擔憂高庫存造成虧損

      曾經有業內人士表示,手機廠商采用這種“期貨模式”是為了降低硬件采購成本。按照摩爾定律,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會提升一倍。換言之,18個月以后,消費者買到的相同性能的電子產品,成本可能只為原來的一半。如今,手機圈的饑餓營銷在不少消費者眼中成為了一種噱頭,也有部分消費者表示不再買賬。那么事實是這樣嗎?為什么國產手機總是缺貨呢?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某手機廠商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訴說了他們的“苦衷”:“其實所謂的饑餓營銷有一部分是被媒體妖魔化了。作為手機生產企業,我們又何嘗不想多賣出一部手機呢?我們對外界說是因為產能不足,但消費者并不接受,反而越描越黑,所以面對這樣的指責,我們最好就是保持沉默。”該負責人表示,幾乎沒有手機生產企業的相關負責人愿意接受媒體針對饑餓營銷的采訪,怕越描越黑。

      “國產手機確實存在產能不足的情況。”國內知名運營商終端采購公司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國產手機廠商對市場預期一直采取謹慎態度,所以不敢輕易加大投產,大部分品牌都是通過市場反應再決定加量生產。“如今國產手機市場競爭那么激烈,沒有一個品牌敢像蘋果手機那么有底氣,所以謹慎的態度導致了首批產品的供不應求。手機更新換代很快,一旦廠商發布的手機滯銷,過大的庫存一定會造成企業的虧損。簡單來說,手機生產廠家賣出了100萬部手機,一旦有10萬部被積壓為庫存,這些庫存就相當于抵押了之前100萬部手機的銷售利潤。”他表示,國產手機品牌對市場和自身信心不足,也是造成了供應鏈不穩定的因素之一。

      “當企業意識到自己的某款手機火了之后,他們就需要重新下訂單采購,再生產,再鋪貨,這會耗費幾個月的周期,消費者要想拿到現貨,只能等待。”該負責人表示,“手機企業沒有餓死的,只有撐死的。消費者暫時買不到,也許還會等,但企業形成庫存,他們就會很難翻身。”

    來源:消費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