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陌引發我的興趣,源于海南一家小餐館老板講述的故事。他是陌陌推出在線廣告平臺“到店通”的首批商家之一,此前做過電視、公交廣告,也派員工發過傳單,結果發現,陌陌竟然可以每天吸引20多個用戶的咨詢,5天投放期里,大約帶來了十幾桌的新用戶。
這家店是今年1月初新開的,老板本想下半年拿一批錢做公交廣告,現在改主意了,打算將錢改投到“到店通”上。
據稱,陌陌“到店通”的廣告點擊率可以達到3%左右,而目前普通的banner廣告的點擊率僅在0.4%。這不排除用戶好奇心帶來的紅利效應,不過,較為有趣的一點在于,這位老板特別喜歡“到店通”提供的對話功能,他跟用戶的溝通形式就是兩個陌陌用戶的勾兌,更為簡單、自然、順暢。
實際上,“到店通”目前只是一個基于LBS場景的廣告投放系統,它還稱不上是O2O、社會化電商或地理圍欄技術等模式的深度行業應用,但它的展現形式與對話功能,跟場景廣告、LBS簽到等傳統模式相比,確實有了一些新意。
場景廣告始于2003年時Google引進的廣告聯盟網絡,這種基于用戶PC端瀏覽軌跡進行的推送,容易出現一個問題,就是場景更新有問題,它的廣告可以適時出現,但卻不曉得何時消失。我記得在幾年前,當當李國慶提到一位女性用戶的郵件投訴,她只是懷孕期間在當當瀏覽過奶粉,但此后幾年內,奶粉類的廣告推薦依然不斷,最終導致了用戶的情緒爆發。
而同樣基于地理位置的LBS簽到類創業項目,在國內也曾經火爆一時,但最終沒有孵化出類似Foursquare的巨頭。大致的原因除了市場切入過早,虛火旺盛,也許跟它缺乏商家與用戶的對話場景有關,溝通過于單一。
相比之下,陌陌作為一個擁有1.5億用戶的社交平臺,它的商業化嘗試可能確實有點不一樣,簡單來說,它增強了對等對話的力量,這在場景時代或許是最為關鍵的生產力之一。
“在網絡經濟中,經濟規則的核心是增進聯系。”《失控》、《技術元素》的作者凱文凱利在新書《新經濟新規則》中提及一點,“建立關系將成為最重要的經濟活動”。
凱文凱利尤其提倡將“地點”的概念擴展到“空間”維度,所謂的地點就是傳統商業看重的地理或黃金地段,而所謂的“空間”則有無數個維度,是一個傳統物理世界與比特世界的集合體,它可以無限制的吸納連接與關系。有一些大數據研究學者,喜歡將某個地域中的用戶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網絡上的關系,與該地域的現實商業世界關系相映射,往往會有一些驚奇的發現,原理也在于此。
我們可以將“到店通”視為一款基于場景的移動互聯網產品,它在兩個邏輯上踩對了步點,一是基于場景做信息推送,二是設計一套形式與規則,來強化關系的建立,從而將對話變為一種生產力。這里可以大致做一些創新點的分析:
一是優雅的場景信息展現方式。到店通廣告為類似Facebook信息流的原生廣告形態,嵌入“附近”列表的頁面中間,與其他的附近用戶位于同一頁面,樣式與附近用戶相似,功能聊天、信息展示也相同。展現、點擊、進入商家頁面、與商家實時對話,還原到現實生活中,就如同一個線下商家雇傭一幫人去派發傳單。
二是制定一套基于場景的對話規則。對等化是場景時代很重要的一條對話規則,在以前,很多廣告系統或者商家很喜歡用強力push的方式,來進行單方面的信息兜售,但這極易變成一種垃圾信息騷擾。未來的轉變方向應該是變成對等的互動對話,“到店通”設置了一些類似的規則,比如用戶有權利對商家進行舉報、拉黑等操作來維護用戶的利益,商家不能主動地與身邊的用戶打招呼;比如只能由用戶主動開始對話,并且時效性為一天,如果一天內用戶沒有回復,商家也不能主動回復了。
三是基于“增進關系”的多維度場景組合策略。“到店通”的廣告投放是基于“地理資源”加“時間資源”兩個緯度去售賣,你可以想象單位地理位置為橫軸,時間為縱軸,每一個立體“格子”就是商家需要購買的資源流量。“到店通”的計算方法是在單位時間段、該地域范圍內出現的人頭即LBS流量,還原于現實生活,即人流量。如果在繁華的地段、在高峰期投廣告,相對人流量會大,所以投入的廣告費用會高,反之,廣告費用會降低。這基本符合場景時代的信息推送方式,即基于用戶所在的時間、地點、季節乃至意向來推送信息,發起對話請求。
不過,“到店通”目前的維度組合還比較簡單,未來可待升級的空間比較多,比如它可以基于人群屬性性別、年齡、愛好進行定向,實現對分眾群體的投放;它也可以借助類似滴滴打車的意向經濟模式,由用戶發起尋找新奇店鋪的需求,由商家來進行服務響應;它也可以將點評模式引入進來,強化社交口碑傳播,或者引入代金券、禮品贈送等虛擬產品。
最后做個總結,在未來的場景時代,基于LBS的溝通對話將是對等化的對話,是愉悅化的雙向互動,也會加入更多的空間維度社交網絡、大數據、時間、意向等,這類似于重回社區部落時代,重新構筑一種新型的產消關系。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