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國家居建材消費市場已進入“大家居”時代。中國消費者由追求產品功能,到對美化生活的追求,產品不斷升級,市場不斷細分,產品越來越豐富,功能越來越多樣。人們開始追求個性、舒適、健康、環保、智能化的產品與服務。但是市場和消費者心理的改變也導致了家居建材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各品牌的直接競爭甚至到了“肉搏”的階段,刺刀見紅的結果是兩敗俱傷,再加上電商們也在兇猛地瓜分著這塊蛋糕,若想不被市場拋棄,變革勢在必行!
移動互聯網時代 泛家居業路在何方?
為應對家居建材淡市以及惡性競爭帶來的市場萎靡,不少家居建材品牌、家裝公司開始探索更有效的方式,試水移動互聯網是他們嘗試的方向之一。
移動互聯網是一座深不可測的礦脈。有遠見的家居建材企業已經先知、先試,喝到了這口“頭啖湯”。能否搭上移動互聯網的快車,也許會成為許多家居建材企業競爭的分水嶺。但是傳統企業如何獲得基于智能終端的移動互聯網渠道、應用及平臺,改造傳統的商業模式,重塑產業鏈關系,提高自身競爭優勢和品牌推廣價值?
很多商家開始強強聯合、組建異業聯盟,推出各色優惠,這也成為2013年家居建材行業的趨勢。各商家從“單打獨斗”到“抱團取暖”,以圖改變競爭格局,應對市場變化。清遠地區的綠色建材聯盟就是基于這一形勢應運而生,聯盟力量是否所向披靡呢?
綠色建材聯盟 “匯惠”清遠市民
綠色建材聯盟最初由清遠地區的歐神諾陶瓷、揚子地板、華帝燃氣具、志達布藝、尚高衛浴、顧家家居、多樂士涂料、歐普照明、百得勝衣柜、松下電器、沁園凈水器等十幾個一線品牌共同發起創立,是一個集聯合性、專業性和平臺性于一體的非法人行業聯盟組織。
雖然以建材聯盟命名,但是該聯盟的商家已經涵蓋了泛家居領域的絕大多數品類。據了解,該品牌聯盟宗旨是以“塑造清遠家居建材品牌新形象、構建品牌新格局”為目標,致力于為清遠市民提供名牌家居建材產品、專業優質的服務,實現合作共贏,是清遠家居建材品牌建設的推動者,并將努力成為清遠乃至周邊地區家居建材的綠色環保典范和品牌的代言人。
據清遠友盈貿易有限公司負責人,揚子地板清遠地區總代理商譚海華介紹,如果單靠一個商家的力量去面對困局,力量有限,但是借助聯盟之力,把商家聚集起來,就可以取多家之長,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聯盟品牌可實現客戶資源和渠道資源的全方位共享。譚總還介紹道:“所謂“匯惠”,即是匯集了眾多優質品牌的優惠政策,回饋廣大消費者。”
綠色建材聯盟在清遠的發展潛力毋庸置疑,但是如何能讓聯盟以及聯盟的各商家保持持續的競爭力,而不僅限于靠聯合搞促銷活動來形成優勢,也是他們正在思考的問題。
兌兌碰讓綠色建材聯盟再騰飛
譚海華說,2013年以來家居建材行業的活動數量有增無減,從往年的重大節點才有活動,到只要是周末就有賣場或建材商在舉辦活動。綠色建材聯盟也曾經頻繁地聯合起來搞活動,但是后來發現活動的頻率越來越高,對消費者的刺激也越來越弱,而且隨著活動數量的繼續增多,想要再達到之前的刺激力度和營銷效果越來越難了。
“我們不能坐以待斃,必須有新的商業模式來改變這些狀況,我們也一直在尋找更有系統性以及顛覆性的合作者。同時,我們密切關注現在電子商務平臺發展迅猛的趨勢。有遠見的家居建材企業已經先知、先試,喝到了這口“頭啖湯”,但是綠色建材聯盟苦于找不到搭載O2O平臺切入點”,譚海華向記者訴說道。巧合的是,兌兌碰商業大系統在那個時候進入了他們的視野。
以譚海華為代表的綠色建材聯盟商家們接觸到兌兌碰是在2013年秋天,兌兌碰獨特的商業模式以及“惠民天下、兌通天下”的理念吸引了他。這和綠色建材聯盟“打造惠民工程”的創立初衷是一致的。而且他們也通過其他聯盟商家了解到,兌兌碰不僅能讓消費者在與聯盟商家交易的過程中獲得超值的增值服務;還可讓加入兌兌碰的聯盟商家同周圍同行業商家相比形成差異化優勢,眾多商家面臨的企業發展局限性及被各種經營問題困擾的難題也迎刃而解。于是他們一致決定把綠色建材聯盟的商家系統性得植入兌兌碰商業大系統。
談到對植入兌兌碰商業大系統后綠色建材聯盟的經營有什么改變,譚海華侃侃而談,通過兌兌碰的手機客戶端,綠色建材聯盟的商家與客戶實現了線上線下的互動,為聯盟內各個商家的營銷戰略調整提供了更豐富、更精準的數據支持。兌兌碰的異業聯盟不僅給綠色建材聯盟帶了其他行業的客源,通過兌兌碰的品牌宣傳系統也提升了綠色建材聯盟的品牌價值。
可以預見的是,綠色建材聯盟要想在電商橫行的時代有所發展,打通O2O勢在必行,而他們與兌兌碰的結盟就是爭取了越來越多的市場主動權。在采訪的最后,譚海華說:“2014年,爭取將綠色建材聯盟注冊成為法人機構,相信在2014年綠色建材聯盟在兌兌碰商業大系統的幫助下,一定會帶領各商家再次騰飛,兩者的強強聯合也將會在清遠家居建材市場掀起一股顛覆傳統商業模式的旋風。”
來源:光明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