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中小企業在營銷、經營和管理等能力方面普遍薄弱。雖然戰略方向對企業發展至關重要,但是中小企業在生存階段往往并沒有多少選擇權,只有在擴張和轉型階段才可能有更高的需求和可選性。因此,中小企業首先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活下來,而有效地提升中小企業的營銷、經營運籌與實施能力,才是釋放中小企業發展加速度的關鍵。
管理理念決定企業發展的基礎
比產品、人才、經驗、實力更重要的是企業家的眼界和心界,即經營管理理念和自我發展的驅動力。求發展,不僅僅看企業投入的力度和迫切追求的心情,更要遵循營銷和經營規律,掌握方式方法,能夠融合現代的管理理念,并專業化地加以實施和體現。
專業的事由專業的人來做,這樣更簡單和高效。只是中國的家族企業比例居高,老板們很多放心不下,連某位3次榮登內地首富榜的大佬,面對龐大的商業帝國,許多細微的小事都事必躬親,沒有其簽字沒有人知道這些事該不該做,能不能做,因此也就不會真正用心去做。有能力的人更不會甘于在這樣責權利不清晰的體系里混日子。
專業化的調整和提升必然帶來這樣那樣的觸碰和觸動,如果企業營銷和經營想得到躍進式發展,企業家們就需要認真地思索,是否愿意接受更先進的理念和方法,愿意給予職業經理人最堅定的信任和支持,愿意學習掌握營銷和經營規律,愿意付出和等待,愿意嘗試創新和突破,愿意共同面對風雨和波折,愿意培育和分享。
健康的管理體系是企業發展的保障
完善而健全的管理體系是老板放權后企業能否正常運轉的關鍵。沒有識別經驗和健全的管理機制的約束,不適合的用人往往給企業造成更深重的災難。只有提升人員素質,優化管理流程,暢通管理路徑,和諧管理氛圍,明確管理機制和激勵機制,才可能最終產生營銷的加速度,將企業引上健康發展的軌道。
管理不是形式化,一些企業學習了如何做報表,如何開會議,學來了KPI和績效管理,安裝了辦公軟件,但令人遺憾地并沒領悟管理的實質,各種人浮于事、失誤和損失依舊不斷驚心上演。過程豪華,實質空泛,結果顆粒無收和欠收成為司空見慣的常態。一些企業依舊不把質量、信譽和承諾當回事。
管理不是賽行頭,更不是表格秀和會議秀,凡客的急速瘦身和諾基亞的英雄遲暮足以讓每個企業感到自危。不斷上漲的營銷和運營成本、不斷加劇的研發投入、日益嚴苛的政策環境都需要企業從專業化管理中提高效率和質量,控制成本,提高業績和產出,撇除管理上的似是而非和無序、低效甚至各種不真實。清晰而流暢的管理體系是確保高效運作的命脈和基石。
專業團隊對企業發展至關重要
中小企業并非普遍缺乏好產品,但普遍缺乏經驗和人才,缺乏規劃和實施能力。核心團隊的打造對于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人才選擇和使用同樣需要專業化。很多企業往往陷于能否找到能人,敢不敢相信能人、使用能人的困惑中。很多老板更愿意自己上陣,把職業經理人當作花瓶、綠葉和跟班。
很多企業發展初期比較混亂,缺乏能將藥物送入醫保目錄和基本藥物目錄的實力。如何實現從零到幾千萬元回款的飛速增長?臨床產品如何跟標和開發醫院?江湖人士和咨詢公司并不能解決企業營銷運作中這些實際問題———前者不具備實戰經驗,后者不具備資源和網絡。
多數中小企業都有一個或多個有特色的產品,但常常抱著“金娃娃”一籌莫展,不少最初的首仿產品在市場上默默無聞,成為出局者,只能眼睜睜看著后來者風生水起。企業提升營銷能力首先需要有載體,打造自己的銷售隊伍,或與專業化的銷售推廣公司合作。
專業化地梳理產品,專業化地完善基礎,專業化地制定營銷策略和政策,專業化地組建隊伍(或者借助外部合作的專業化隊伍),專業化地導入市場,是提高營銷和經營的準星,能加速營銷和經營的實現。
做好營銷的幾個關鍵點
要做好營銷就必須明確規則和分工,按銷售規律來做事,找對合適的人。
按現代管理分工和職責選人、用人,將市場管理權交給對應的營銷管理人員或合作伙伴,不越位管理、事必躬親,不打亂正常的市場安排和管理程序十分重要。老板凡事一把抓的后果是導致銷售老總無須具備經驗和能力,無須承擔責任,客戶和銷售人員無須遵守管理要求,從上到下無須對指標和業績負責。
按銷售規律來做事,既能減少失誤和遺漏,又能減少與市場的摩擦,省時省力。一些中小企業缺乏直接的銷售經驗和銷售資源,把銷售理解為簡單的打款發貨,忽略了更重要的市場規劃和布局以及整體實施與把控;不了解銷售的全過程和市場培育的全過程,不具備銷售條件時簡單追求短期銷量,忽略了更重要的醫保、控標等準入環節辦理;不具備啟動條件,強行發貨造成客戶質量沒有保證,產品效期白白損失,市場秩序混亂,最終還得企業買單。一些企業具備啟動條件后仍沿用粗放原始管理方式,對銷量沒有追求,對市場沒有支持和推動,對客戶質量沒有分辨能力,也同樣會造成巨大銷量損失。
做好銷售不僅僅需要勤奮,更需要經驗和資源以及學會怎樣用人。銷售隊伍網絡和經驗的匹配度決定了產品的命運和結果。只有專業化地選人、用人,或與專業化的團隊來合作,才能真正改變產品的命運。(林玲)
來源:中國醫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