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老字號是一座城市的名片,更是經濟發展的“活化石”。每一塊招牌背后都有一個傳奇的故事,經過歲月的沉淀,這些老字號如今發展情況如何?在擁抱互聯網積極創新的契機下,老字號又該何去何從?日前,企查查發布《2020企查查中華老字號商標大數據報告》,從中華老字號的地區分布、類型占比、上市企業、商標布局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深入地進行了數據分析。
上海北京老字號最多
上海商業中華老字號目前共有97家,細分品類達28種,僅服裝層面的中華老字號就包括西服、皮貨、羽絨服、內衣等品類。
報告稱,從中華老字號的省份分布看,上海、北京、江蘇位列前三,上海有180家中華老字號,占比16%;北京有117家中華老字號,占比10.4%;江蘇省有96家中華老字號,占比8.5%。上海、北京、江蘇是歷史文化繁榮之地,商業貿易發達,中華老字號數量最多。
事實上,我國的老字號大多創建于明代或清代,主要得益于當時商品經濟、手工藝的迅速發展。
1949年后,中華老字號企業有16000多家,涉及零售、餐飲、醫藥、食品、煙酒、絲綢、工藝美術和文物古玩等眾多行業。但是到了1990年,由原商業部評定的中華老字號只剩下1600家,這個數量僅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的10%。在2006年商務部《關于實施“振興老字號工程”的通知》及2011年《關于進一步做好中華老字號保護與促進工作的通知》中,先后確定了兩批中華老字號名錄,入選企業總計1128家。
另外,報告顯示,僅8個省份的商業中華老字號TGI指數大于100,該指數是反映目標群體在特定研究范圍(如地理區域、人口統計領域、媒體受眾、產品消費者)內的強勢或弱勢指數。其中,上海、天津、北京對商業中華老字號的關注度較高,不僅數量多,而且TGI分別達到184、155、131。據統計,上海商業中華老字號目前共有97家,細分品類達28種,僅服裝層面的中華老字號就包括西服、皮貨、羽絨服、內衣等品類。
六成老字號與“吃”相關
與“吃”相關的中華老字號占比達59.8%,接近六成,因此中國人常被稱為世界上“最好吃”的民族。
據了解,商務部結合對第一批中華老字號的行業分類,將第一二批1128家中華老字號歸為四個行業:食品加工業、餐飲住宿業、商業、醫療衛生業。企查查發現,食品加工行業的中華老字號高達463家,餐飲住宿行業的中華老字號也有212家。也就是說,與“吃”相關的中華老字號占比達59.8%,接近六成,因此中國人常被稱為世界上“最好吃”的民族。
從中華老字號的類別來看,酒廠、飯店和藥店擁有較多的百年經典品牌,其中與酒廠相關的中華老字號有129家,比如茅臺白酒、青島啤酒、紹興黃酒等;與飯店相關的中華老字號有125家,包括飯莊、酒樓、菜館等;與醫藥相關的中華老字號有118家,比如同仁堂、永安堂、云南白藥等。
為何與飯店、藥店、酒廠相關的百年老字號更多?業內人士表示,究其本質,這是由人們的消費頻次決定的。一日三餐,餐中有酒助興;生病了要吃藥,處于高頻次消費賽道的品牌能夠擁有更長的生命力,即便歷經動蕩歲月也能存活下來。
業內人士認為,位于中華老字號品類第二梯隊的品牌雖不及食、酒、藥的消費頻次高,但都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茶葉、宣紙、印泥、醬菜等是中國傳統消費文化的傳承載體,其間誕生了無數優秀的百年品牌,比如六必居醬菜、吳裕泰茶業、漳州八寶印泥、安徽宣紙等,其中有一些曾是皇家貢品,例如宣紙早在唐朝就被認定為貢品,六必居醬菜在明朝嘉靖年間被列為貢品。
老字號與新消費
只要老字號能夠繼續堅守品質與匠心的原則,不老的傳奇依舊能夠續寫。
千帆競技,代表著傳統商業精華的老字號該如何在新消費熱潮中生存與發展,同時為拉動國內大循環作出自己的貢獻?
最近,有報道稱“有的老字號還活著,但它已經死了”,并援引商務部的數據稱,目前只有10%的老字號盈利,20%的老字號虧損,70%的老字號在維持現狀。品牌老化、創新不足、市場萎縮、競爭力下降、經營出現危機,是當下不少老字號面臨的問題。
但是,也有一些老字號敢于創新,不僅生存無憂,還為當地的經濟帶來新動力。據悉,在中華老字號密集分布的浙江,商務部門掛牌認定的老字號企業達數百家,那里的老字號生存狀況如何呢?專家介紹,浙江老字號群體不僅沒有被時代的大潮淹沒,而且還煥發了新的生機。像王星記、張小泉、胡慶余堂等等知名的杭州老字號,不僅守住了傳統工藝的“正”、商品質量的“正”,而且還不斷推出新產品,開拓銷售新渠道。
7月初,杭州市金融辦公布了123家重點擬上市企業名單,張小泉和知味觀位列其中;此前,王星記牽手國漫,五芳齋牽手漫威,為老字號開啟了新營銷之路。在一片“老字號究竟怎么了”的困惑中,浙江可謂“風景這邊獨好”。
在北京,也有一些老字號企業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僅沒有退縮,而且還加快了創新和變革的步伐,抓住數字化機遇,搭建完整的數字化平臺,從而打破地域局限,觸達更多新的消費者。比如惠豐堂的老北京炸醬、護國寺小吃的罐裝豆汁兒、月盛齋的羊蝎子、北冰洋的瓷罐酸奶等,這些不少北京人熟悉的吃食經過標準化生產走進商超。
業內人士表示,老字號的“老”,首先是指一家企業生存的時間之長,歷經數十年、上百年而不倒。但老字號的核心涵義,與其說是“老”,不如說是“不老”。因為“不老”,所以才能屹立不倒。每一家老字號都有一部艱苦卓絕的創業史,它們在創業過程中敢打敢拼、銳意求新,在遍地荊棘中開出一條新路。那么,為何有些企業成了老字號后就畫風陡變,變得因循守舊了呢?當下我國很多老字號發展不好的重要原因就是只知道在“老”字上打轉,“倚老賣老”甚至“啃老”。
作為數百年商業和手工業競爭中留下的精品,老字號是勞動人民在歷史發展中的智慧結晶,也是中華商業文化的重要載體。但在如今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新舊時代交替陣痛必然是老字號需要面對的問題。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只要老字號能夠繼續堅守品質與匠心的原則,不老的傳奇依舊能夠續寫。(依琰)
轉自:中國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