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產品線最健全的乳業領軍者,也是唯一一家同時符合奧運及世博標準、先后為奧運會及世博會提供乳制品的中國企業。
2003年至今,伊利集團始終以強勁的實力領跑中國乳業,并以極其穩健的增長態勢成為了持續發展的行業代表。2010年,伊利集團的品牌價值逼近300億元,并以絕對優勢連續7次蟬聯乳品行業首位。2011年,伊利集團業績再創新高,實現營業收入374.51億元,同比增長26.25%,繼續領跑中國乳業。
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挑戰,伊利集團提出了“用全球的資源,做中國的市場”的遠大戰略,并不斷強化科技創新舉措,持續打造企業競爭力。
“為消費者提供100%安全、100%健康的優質產品”是伊利集團的質量目標,也是伊利集團重要的誠信目標。多年來,伊利集團一直堅持把產品質量作為企業管理的首要工作,在管理中實行質量一票否決制。
伊利集團始終認為稅收是反映企業對國家的貢獻,是衡量企業社會價值、責任意識的硬性指標,更是企業經濟實力、品牌形象、商業信譽的外在體現。多年來,伊利集團嚴格遵守國家的稅收制度,合法經營,依法納稅。截至2011年,伊利集團共為國家上繳稅金100多億元。
2009年以來,伊利集團積極響應國家及地區的拉動城鄉勞動者就業號召,大力支持城鄉勞動者就業工作,并結合公司未來戰略需要,梳理崗位編制需求,積極創造就業崗位,在全國范圍內新建并投產工廠16家,新增就業崗位近百個,公開招聘員工約6000人。自2009年以來,伊利集團不斷引進各類人才充實到各環節,每年在全國范圍內招聘的應屆高校畢業生數千人,累計招聘應屆高校畢業生6940人,約占伊利集團招聘員工總量的30%。伊利集團還面向全社會公開招聘不同級別、不同崗位、不同技能水平員工1萬多人。2009年,伊利集團被內蒙古自治區指定為“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基地”。
在發展自身的同時,伊利集團積極整合上下游產業鏈,幫助供應商、經銷商及客戶提升管理水平,帶動周邊農牧業的飛速發展。
早在1995年,伊利集團就開始著手進行奶牛種群的改良工作,為農戶提供優良種牛凍精,并為進行品種改良的奶農提供技術支持,到目前已成功在自治區范圍內建立了較完善的奶牛良種繁育技術體系,幫助奶農提升奶牛品種和質量。在此基礎上,伊利集團通過建立技術服務站、奶業專家大院、牧場管理技術人員培訓中心、網絡技術服務交流平臺等形式,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奶農進行科學培訓和飼養技術推廣,每年都要聘請專家、教授深入養殖一線講授科學養牛知識,免費發放各類奶牛飼養書籍,幫助奶農提高養殖水平,推進自治區奶源基地建設向著規模化、科學化、集約化的方向發展,帶動幾百萬農牧民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
截至目前,伊利集團累計在全國為奶源基地建設投入資金75億元,其中內蒙古地區占到奶源基地建設投入資金的1/3。伊利集團累計為奶戶發放奶款750億元,以滾動的方式累計向農戶發放購牛款20多億元。為確保乳品行業的健康發展,伊利集團一次性投入500多萬元,用于奶牛防疫工作補貼和疫病防治,并設立了2000多萬元的奶牛風險基金,補償奶農在養牛過程中的意外損失,從而解除奶農的后顧之憂。
乳業是一個產業鏈較長的行業,在帶動區域養殖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伊利集團的發展還極大地帶動了區域種植業、加工業、運輸業、包裝業、零售業等數十個相關產業的發展,直接和間接地為社會創造了數百萬個就業崗位,推動了周邊地區農業產業化的進程,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和地方經濟的騰飛,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
伊利集團秉承“厚度優于速度、行業繁榮勝于個體輝煌、社會價值大于商業財富”的發展觀,以自身的良好經營,實現與環境的和諧共處,不斷加大在社會公益事業方面的投入,努力盡到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截至2011年,累計為社會公益事業投入資金近8億元。
來源:正北方網-北方新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