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上午,歷經一年的首次中國上市公司環境責任公益調查第一期工作告一段落,近100位A股上市公司的董事長、董秘、副總裁等高管濟濟一堂,參加了“開啟生態文明的新時代暨中國上市公司環境責任調查頒獎論壇”,分享了有中國股份制之父的“厲股份”——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教授的開場精彩演講,厲老精辟地解析了生態文明和上市公司社會責任的關系。獲得典范案例獎的上市公司分享了創新的環境責任實踐案例,論壇由公益項目資助方——團中央中國國際青年交流中心副主任洪桂梅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鼓勵青年環境責任觀察員志愿者們繼續堅持環保公益,維護好已經初步建成的中國上市公司環境責任民間公益監測網絡,為美麗中國建設做出推動性貢獻。
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機構志愿者頒獎
論壇上隆重發布了經過近100家環保NGO、百家媒體觀察員志愿者及專業評級志愿者、專家志愿者們辛勤工作的成果——《中國上市公司環境責任調查報告》,這是首次針對中國A股上市公司進行的環境責任公益調查,通過上交所、深交所公司部內網的問卷發放和回收,專業評級志愿者們的數據分析和初評,加之分層抽樣幾十家在各地的實地調查、數據核證,經過專家組企業社會責任領域專家們的努力,完成了該報告。調查報告客觀地顯示出,中國上市公司在環境責任領域整體水平不高,在既發布過2010年度CSR報告又完成問卷的有效樣本里,排在前一百位的上市公司,達到60分以上的只有37家,而63%的在60分以下,還有一半多的上市公司沒有發布過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調查聚焦在上市公司環境責任方面,涉及4個零級指標、19個一級指標、43個二級指標,數據定量化為主。
中國上市公司環境責任調查組委會秘書長崔志如主持可持續供應鏈論壇
從本次調查的結果來看,在回答企業是否對自身運營過程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和碳足跡進行測量時,大部分企業未進行定量化管理,高達73.64%,上市公司在碳排放核算和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整體表現較差。調查顯示,我國上市公司現階段加入相應環境組織和參與相關環境標準制定方面比例較低,只有27.53%的企業加入了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協會或組織,或承諾遵守相關國際承諾、協議和準則;15.89%的企業參與了相關標準的制定。分析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企業參與的積極性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也與我國社會組織發育和相關標準制定開放性有關。
環境責任實踐個案績效較好,環境責任管理相對滯后
被調查的上市企業的環境實踐績效表現較好。如,在企業能源使用情況、原材料和設備的管理、水資源和水處理、大氣污染物和固體廢物的處理以及在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等方面,企業積極采取措施,符合國家或行業標準,達標排放,258家被調查的樣本企業中僅有1家企業因其環保事故受到了政府監管機構的處罰,32.56%的企業還受到環境保護的獎項。
中國上市公司環境責任百佳企業獎獲獎者合影
但是對于環境責任管理體系和制度建設,上市企業有所欠缺,多數企業沒有建立全面的社會責任管理體系和相應流程規范。通過問卷調查,大多企業存在負責環境事務的部門和人員,但專屬職能不突出,相應制度、規范、流程不明確,尤其在體現企業量化管理方面,普遍企業較差。上市企業在環境管理方面,急需完善專屬部門職責、完善制度規范、加強量化管理。
本次調查中得出的組委會的建議是:上市公司需加強與周圍社區等利益相關方的溝通機制建立。調查中發現很多上市公司愛居高臨下忽視周圍社區的環境意見,對于環保NGO習慣性地持對立態度,僅重視出事后的危機公關,可是微博等自媒體時代不會有有絕對成功的危機公關;而好的企業與利益相關方的持續有效溝通極大地保持了環境責任競爭力,也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公關成本,因此建立常態的與利益相關方的交流機制是現階段上市公司十分必要的。
中國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公益基金會啟動儀式
對媒體和NGO而言,監督和促進上市公司環境責任管理建設和信息披露需要跟市場手段掛鉤。環境等非財務信息的披露程度低,固然與我國相關政策制度缺乏和企業能力建設有關,上市公司在披露環境信息往往“報喜不報憂”,在關鍵定量指標,尤其是涉及到諸如污染物超標、高能耗或工傷等負面數據時,顯得動力不足。在此情況下,媒體、民間組織和公眾可以發揮監督和促進作用,推動公司披露環境和社會方面的關鍵定量指標信息。同時,可以利用社會責任投資SRI的方式激勵投資者來購買環境責任優秀的上市公司股票,而這些股票的利潤回報率也較高,這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東京證券交易所監測的所屬上市公司中得到驗證;還有就是對于重大環境事故等信息及時有效披露的監督,通過責任做空來負面懲罰長期忽略環境責任管理的公司。如組委會的一些合作NGO網絡通過搜集公開的企業違規信息,建立了企業超標信息數據庫,并以此為基礎和公司展開對話,督促其更好的公開信息并改善環境績效;當然還有一些企業在實地調查時,消極抵制,但是由于在地環保NGO的直接參與和配合,一手數據核證還是高效的,環境責任問題明顯的公司其股價和企業財務績效在調查中跟蹤觀察也是消極的。
頒獎論壇上,中國上市公司環境責任調查組委會的秘書長崔志如直言不諱地表達了一個觀點,“上市公司底子綠了,股價就紅了,生態中國就有希望了!”論壇上所有的參與方聯合了起來,共同啟動了國內首家企業社會責任基金會——北京正道企業社會責任基金會。
主辦方與志愿者合影留念
基金會不接受任何被評級對象的捐贈,而是在此次調查的基礎上將逐步建立一個獨立的第三方社會責任評級體系,對中國上市公司的全面社會責任管理進行公益的獨立評價。本次調查在初步摸索中建立了一個有效通道和基礎數據庫,為今后分行業、分區域、分規模地進行實質性企業社會責任評級鋪平道路,徹底擺脫目前有些媒體主導的、不專業的、傳播視角的企業社會責任類評獎造成的混亂局面,公正、獨立、透明、專業、公益的評價機制將為創造一個美好文明的生態中國提供助推力。
來源:中國經濟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