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企:社會責任報告的“必考題”


    時間:2012-09-26





      對于企業公民的概念,中國大型的央企可能既陌生又熟悉。

      僅就“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這樣的標準提法,在2000年左右才被廣泛傳播,直到最近五年,社會各界的CSR意識才漸進普及,對企業公民實踐提出更加嚴格的標準。

      如今,大型央企已然成為一股左右中國社會的重要經濟力量,而企業社會責任報告(CSR報告)的持續發布,無疑對公眾理解該群體會起到良好溝通作用。2011年11月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與管理委員會明確要求,到2012年年底,所有央企必須發布CSR報告。

      21世紀企業公民研究中心對央企發布2011年度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亦有稱CSR報告、可持續發展報告)的情況進行了全面詳盡的調研,數據采集時間截至2012年8月1日。本項調研的數據均來自公開發布信息,其中因部分報告已宣布發布,但尚未全文公開,因此可從公開渠道獲得報告全文共56份,以下闡述中,凡涉及報告內容與要素之統計數據,皆限于此56份報告范圍。

      在截至時間前,117家央企共有69家公開發布CSR報告,以往曾發布但2012年尚未發布的央企有26家,從未發布者有22家。比之上年度76家發布報告、41家未發布,今年的發布比例有望獲得顯著提升。

      遺憾的是,調研本年度大量發布的CSR報告,我們發現,央企在CSR信息披露上固然進步明顯,但就報告信息披露的內容、質量和從報告折射出來的理念,只能說,多數央企的CSR實踐才開始剛剛“上路”,只有正視這些問題,將能促進這些“巨無霸”的實踐。

      十年探路

      在《中國企業國際化新興最佳實踐全球企業公民挑戰》報告中,聯合發布方世界經濟論壇和波士頓咨詢公司(BCG)將過去10年,中國企業CSR實踐的演進分為三個階段CSR理念的復蘇、CSR概念的演變、企業公民加速成長,我們認為,以此為線索,同樣能管窺央企群體的CSR實踐歷程。

      2001年至2005年,公眾開始吁請企業承擔更多的社會義務,同期大量跨國公司將CSR概念引入了中國。基本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央企們意識到,企業追求的不單純是營業收入、利潤等財務指標。央企們開始有意識向公眾進行CSR信息披露,比如,2001年中石油發布了早期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健康、安全和環境報告》。

      2006年至2007年,中國企業CSR出現了第二次發展浪潮。首先,2006年修訂后的《公司法》中,首次從法律層面明確要求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2006年,深圳證券交易所制定并發布了《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引》,對上市公司承擔社會責任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同期,央企群體率先采用更加規范和標準的形式撰寫和發布CSR報告,國家電網在2006年成為第一家正式發布CSR報告的國有企業。此間,加入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的中國企業從2006年的4家激增到2007年的22家(截至2010年末達到120家),央企群體成為其中主力群體。

      2008年以后,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奧運會等諸多大事件加速了CSR意識的普及,企業公民實踐得到全社會的廣泛響應,就央企而言,政府“有形之手”的助力尤其明顯。

      2008年初,國資委發布了“第一號文件”《關于央企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提出央企履行CSR的理念、目標、主要內容和措施,這是國資委首次就央企履行CSR提出明確指導意見。其中,就信息披露機制明確要求,“有條件的企業要定期發布社會責任報告或可持續發展報告,公布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現狀、規劃和措施,完善社會責任溝通方式和對話機制,及時了解和回應利益相關者的意見建議,主動接受利益相關者和社會的監督”。2011年11月召開央企社會責任工作會議,國資委更是明確要求所有央企在2012年內發布CSR報告。

      由于政府鼓勵企業向公眾公開披露CSR的履行情況,中國企業CSR報告的數量自2009年開始迅速增加。據不完全統計,報告數量從2006年的32家增加到2011年的817家。僅就央企群體而言,截至2011年底,發布CSR報告的央企共有76家,占全部117家央企的65%;其中有71家發布了2010年度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報告發布時效性不斷提高,2011年央企發布的社會責任報告中,有39份在上半年發布(占55%),其中,有20份報告與企業年報發布時間基本一致。

      優劣不齊

      根據調研,整體而言央企CSR報告的質量在普遍提高。以報告篇幅為例,2011年度央企發布的CSR報告的篇幅平均為69頁,高于2008年的67頁和2009年的68頁;報告的規范性不斷提高,主要的參考標準比較一致,53家企業(占75%)參考了國資委的指導意見,49家企業(占69%)參考了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GRI)的G3標準,25家企業(占35%)參考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編寫指南2.0》。此外,有10家企業列出了參考的其他標準,只有3家企業未參考任何國內外報告編寫標準。

      然而,同是央企,彼此的信息披露程度參差不齊,差別非常之大。單以篇幅做比較,中國五礦、東方電氣、華潤集團、武鋼集團、中遠集團等5家CSR報告在100頁以上,但中國南車、中國北車、華錄集團、大唐電信、珠海振戎、武漢郵電科學院、中國民航信息集團等7家企業的報告篇幅在40頁以下,有4家在20頁以下,例如,中國南車、中國北車、中國水利水電的報告竟只有數千字。

      其中,中遠集團2011年的CSR報告《中國遠洋2011年可持續發展報告》高達187頁,體量恢宏,格外惹眼。該報告分戰略和概況、管理與相關方參與、管理方法和業績指標三大板塊內容,三大板塊均條分縷析,細致明確,尤其是報告主體的第三部分(占去報告篇幅的約一半),共分為經濟、環境、產品責任、勞工實踐、人權、社會等6大子項,每一子項部分都先給出“管理方法”,然后用若干項“表現指標”進行論證,有理有據,論述相當充分。

      以中遠CSR報告中的“經濟績效”部分為例,其“表現指標”包括創造和分配的直接經濟價值、氣候變化的影響、固定福利計劃等11項內容,每項指標都各立篇章,提供數據與事例的專門論述,絕不泛泛論證。比如,談及“氣候變化的影響”, 報告中談及對于公司管理成本和設備費用支出增加時,就明確指出“2011年度,中國遠洋……使用低于1.5%m/m含硫量的低硫燃油102438噸,增加成本29960萬元人民幣”,同時,還舉例談及公司響應美國加州倡議的“綠色船旗”行動,“要求船舶在進出港過程中提前減速,進出港時航速低于12海里并由重油改用含硫量相對較低的輕油燃料,以減少對空氣造成的污染……重油價格與輕油價格之比一般為1:1.8”,案例介紹深入到技術細節,讓人印象深刻。

      需要指出的是,中遠集團的報告是按照全球報告倡議組織提出的標準進行編制的,GRI所提出的報告標準涉及6個大類中的155項企業公民責任指標,被認為是全球最為詳盡的報告標準,而中遠多年來一直被認為是“典范”,曾獲得GRI最高評價A+級;中遠集團在2011年受邀加入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領軍團隊LEAD(LEAD是由50家在可持續發展領域表現出全球領導力的跨國企業組成),其他方面不好評論,至少在CSR報告方面是實至名歸的。

      中遠這樣的鴻篇巨制不好復制,部分報告獨辟蹊徑,突出主線,據此進行主題論述,也有不錯的效果。以中國移動2011年的CSR報告為例,全報告不過58頁,公司深入分析宏觀政策與利益相關方訴求,從可持續發展機遇與風險的不同角度,勾勒了中國移動可持續發展一體地圖,聚焦在“嚴守誠信合規準則”、“打造優質暢通網絡”、“減小數字鴻溝”等12項關鍵議題,用36頁的篇幅進行集中論證,雖然不少議題的具體論述有些茍簡,但是,這種主線分明的處理方式頗有借鑒價值。

      然而,有多家央企的CSR報告不僅篇幅短小,且發布報告缺乏全面的信息,甚至并未遵循統一的標準,結構松散,淪為公司概況和當年經營情況的簡單陳述。以中國北車“2011年度社會責任報告”為例,雖然分成履行社會責任概況、主要經營業績等10部分,可是,缺少一份CSR報告該有的完整體系架構的支撐,僅僅各方面內容的羅列,與其說是一份獨立的報告,更像是一般上市公司年報中“董事會報告”的一部分;此外,每部分論述雖然集中在2011年的基本工作總

      結,可是由于篇幅過短,且有大量泛泛的論述,比如,“公司不斷加快自主創新步伐,整合技術資源,加大研發投入,產品研發成果豐碩……”導致數據和事實的例證都不夠充分,顯得過分單薄。有趣的是,中國南車的體例、內容編排乃至于語言風格存在相似的問題,如此草率地編制CSR報告,與其“CSR”的英文簡稱實在不相襯。而中智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1987-2011”,盡管報告形式做得非常美觀,然而,客觀地說,與其說是CSR報告,更像是企業宣傳資料,除了公司簡介之外,全文報告按照“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責任”、“對人力資源服務行業的責任”等6個章節,論述的核心內容卻是羅列公司過往的一些業績和榮譽,報告本身的結構體系就過于簡單,缺少對應模塊(比如客戶、GRI對照表、第三方評價等),更缺乏讓人足夠信服的數據和事實。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