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從古至今,食品都是關乎人們生存和健康的頭等大事。然而,面對眾多的食品安全事件,我們該怎么辦?
在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義平看來,導致食品安全問題最大的原因是企業本身社會責任感不高。他認為,改革開放30年,最偉大的成就是中國人最終選擇了市場經濟,給我們國家帶來了繁榮。但是,市場經濟必須要有秩序,這個秩序是靠兩個方面構建的,一個是法律方面,一個是道德方面,而道德主要體現在社會責任上。道德規定了每個企業、每個市民、每個社會角色最起碼的底線,它是靠自覺遵守的。道德在關鍵時刻,人們會條件反射地知道他應當干什么,不應當干什么。然而,在利益喧囂的年代,道德底線總是被輕易地突破,在市場經濟建設中,顯然更多強調市場的逐利性,很多時候道德的呼吁甚至被認為與市場經濟格格不入。李義平表示,每一個企業都應當把履行社會責任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首選的義務。有些企業為了爭取市場而忽略了產品品質,只求更多地賺錢,不會理會自己產品本身的質量,到頭來只會得不償失。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企業僅僅是一個以營利為目的的生產經營單位,利益最大化是企業關注的首要目標,企業總是千方百計減少成本、擴大利益。但在當今社會,企業的任何一個行為都不再是個體行為,其每一舉動都可能對社會和行業產生影響。李義平認為,企業應不斷強化社會責任意識,轉變經營觀念,因為觀念一旦形成就會成為這一時期指導企業所有經營活動的行為準則,所以,企業必須把落實社會責任納入到發展戰略當中,強調對人的價值的關注,保障人民的健康、安全和應有的權益。
同時,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不能只體現在捐款和慈善事業上,應以誠信為基礎,消費者的信任是企業生存的前提,只有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上認真對待和履行社會責任,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意義和方向。一旦喪失了消費者的信任,即使百年老店也只有破產一條路。他最后表示,企業應通過對領導者和員工的宣傳教育,提高道德水平和經營意識,使企業在轉變觀念的基礎上把履行社會責任作為一種自覺行為。從長遠角度看,企業承擔了相應的社會責任,更容易獲得消費者的認可和信任,企業及其產品和服務也更容易在社會上獲得較高的知名度,才能做大、做強、做久。
來源:中國消費者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