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19時37分,中國石油西藏銷售雙湖加油站接到雙湖縣巴嶺鄉牧民邊巴次仁電話,其農用車拋錨無法行駛,離雙湖加油站約1.5公里處,求助加油站攜帶修車工具前往拋錨地幫助修車,加油站員工次仁拉加隨即攜帶修車工具前往。
西藏銷售雙湖加油站是一座世界海拔最高、離太陽最近的加油站。它是雙湖縣方圓400公里內唯一的加油站。也是牧民心中的生命驛站。深夜,這里燈火不熄,為晚歸的牧民照亮回家的路。
雙湖加油站,守護生命禁區的“燈塔”
2002年開始,作為中國石油的援藏項目,雙湖加油站開始整體翻新改造,歷經18年發展,這座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加油站,庫存容量達200立方米,滿庫存運行時,可保障1600輛汽油車、640輛柴油車用油。如今,雙湖站已經牢牢嵌入了當地牧民的生活。在他們心中,它既是油站,也是水站、郵站、救助站,如高原上的一座燈塔,照亮彼此的生活。
隨加油站被當地牧民銘記的是一個個石油人的名字:占堆、其布、嘎吉、巴桑次仁、次旦巴宗……五任站經理和多名員工已相繼融入當地的發展,見證著雙湖縣的變遷。
雙湖加油站只是中國石油與雙湖縣故事的一部分。
自從1994年開始援建、2002年對口支援以來,中國石油與西藏雙湖縣已“牽手”26載。中國石油先后選派14任援藏干部奔赴雙湖,累計投入4.5億元,落地項目103個,創造了在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建設美好家園的人間奇跡。
生命禁區,因中石油的到來而改寫
在醫學界,平均海拔5000米的雙湖,屬極高海拔地區和損害健康的“生命禁區”。那曲市委副秘書長、雙湖縣委副書記、中石油第八批援藏干部梁楠郁依然記得剛到雙湖那種“踩在棉花上”的感覺。即使進藏已經4年,他依然沒能擺脫高原缺氧反應的折磨,失眠和頭痛如影隨形。“兩天失眠后,第三天能勉強睡著,周而復始。”見到記者時,他這樣描述在雙湖的睡眠狀況。
由于地下凍土層過厚,雙湖至今沒有通下水。縣委大院的宿舍沒暖氣,靠生爐子燒牛糞取暖。要洗澡,只能一個月跑一趟250公里外的尼瑪縣。上廁所,得去室外的公共旱廁。從雙湖回到拉薩,就像到了天堂。而就是在這個讓人聞之色變的“生命禁區”,中國石油集團黨組領導多次親臨雙湖現場,指導幫扶工作。一群來自遠方的石油人,與當地村民們一同戰酷寒斗艱險,用頑強的意志力開墾著希望。
多年來,一批批援藏干部不僅將“輸血”和“造血”結合起來,不僅給予直接援助,還把目光聚焦在形成雙湖自我發展能力的方向上,加大對口援助力度、拓寬援助領域、完善援助機制,竭力幫助雙湖快速發展,增進群眾福祉。
“牽手”雙湖26年,中國石油先后援建了幼兒園、醫院、學校、敬老院、光伏電站、文化廣場等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城鎮布局基本完善,極大改善了當地牧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有力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2009年后,中國石油確定了由“項目援建為主”轉為“科技智力和項目援建并舉,科技智力先行”的創新援藏思路,將扶貧工作重點集中在突出產業幫扶、發揮特色、精準中靶上,聚焦于雙湖縣旅游產業和鹵蟲卵產業。
主管扶貧工作的西藏自治區副主席江白表示,中國石油作為能源央企,在扶貧領域中開創了新局面,立足當地實際情況設立扶貧項目,用工作機會和項目收入解決了“脫貧后還能穩得住”的問題,把雙湖打造成了扶貧示范和樣本。
此外,近年來中國石油還先后在西藏投資8.8億元,新建52座加油站服務地方經濟,直接解決當地就業300余人。在“十三五”期間中國石油各駐藏單位,累計在西藏提供長期固定性就業崗位3500余個。其中,70%以上的崗位提供給西藏本地居民,累計吸納西藏生源應屆高校畢業生350余人。
搬下去,還要留得住
西藏是全國貧困發生率最高、貧困程度最深的地區,也是我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區中唯一的省級集中連片貧困區,培育支柱產業是其從“輸血”到“造血”轉變的關鍵。脫貧后,如何才能穩得住,成為歷任中國石油援藏干部一直為之奮斗的目標。
2020年9月21日,第四屆第三極終極汽車越野拉力賽在珠穆朗瑪峰腳下圓滿落幕。閉幕式當天,該項賽事獲得世界紀錄認證——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汽車越野拉力賽。自2017年開始,雙湖縣便作為此賽事的主要策劃者和主辦方之一,為賽事提供指導和服務。而該項賽事也因除南、北極外的世界第三大冰川雙湖縣普若崗日冰川又有了一個吸引人的名字:雙湖普若崗日汽車越野拉力賽。
近年來,雙湖縣結合當地特點將旅游興縣作為發展綱領之一,把發展高端定制旅游作為縣經濟發展和脫貧攻堅的主要抓手。其中,中國石油投入近6000萬元建設的雙湖旅游綜合體、游客服務中心等基礎設施,為雙湖旅游產業的良性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而舉辦第三極終極汽車越野拉力賽的目的,也是希望通過賽事,進一步擴大雙湖旅游在越野圈和攝影圈的知名度,起到更加明顯的高端游客引流作用。
地處羌塘草原府邸的雙湖縣雖是極寒之地,但當地卻盛產鹵蟲卵。這種古老的海洋生物卵被譽為“大海金粉”,是水產養殖必不可少的餌料。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捕撈鹵蟲卵,就成為了雙湖財政和老百姓的主要收入來源。雖然雙湖的鹵蟲卵無藥孵化率高,卻賣不上好價錢。
2019年8月,中國石油投入1380萬元援建鹵蟲卵深加工廠,實現加工本地化,增加產品附加值。今年7月25日,鹵蟲卵深加工廠項目投產儀式暨第一批產品簽約儀式在那曲舉行,當場完成今年銷售任務的七成,銷售價格比原來直接賣毛料提高45%,預計可使雙湖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每年每人增收3000元以上。
據鹵蟲卵項目負責人介紹,目前該項目的產業升級第一步是生產成品餌料,第二步是開發保健食品。如今,名為“高原海靈蝦”的保健食品開發項目也已立項,產品完成中試。正在尋求與國內的醫藥制造大企業合作,把產品推向市場,使之成為長期的、可靠的脫貧產業。
2021年,雙湖縣將整體搬遷到拉薩附近,牧民群眾離開了草原,需要更多渠道和穩定的收入才能實現“搬得出、穩得住”的目標。而旅游產業和鹵蟲卵項目不僅拓寬了雙湖的經濟來源,也為當地群眾的經濟收入提供了持續動能。
有健康才有小康 有教育才有未來
由于條件落后,當地百姓長期以來飽受嬰兒夭折,風濕、闌尾炎、肝包蟲等病痛的折磨,人均壽命只有58歲,比全國平均水平少19年。提升雙湖縣醫療水平,讓常見病、多發病不出縣,就地診療,成為中國石油在雙湖縣醫療扶貧的目標。
2017年8月23日,在雙湖縣人民醫院,中國石油援藏醫療隊主任張彥宗主持、醫生霍志平主刀,實施了世界首例5000米海拔急診剖宮產手術,母子平安。這也是雙湖歷史上首例外科手術。孩子的父親巴桑隨即為孩子取名霍黨生。次日,臍帶繞頸的產婦桑吉卓瑪也接受了醫療隊的緊急剖宮產手術。為表感激,女嬰取名霍油生。
自1994年牽手西藏雙湖以來,中國石油的醫療援藏把精湛的醫術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敬業精神帶到了高原。為大力推動當地醫療教育衛生事業發展,中國石油先后組織醫療專家48人次組建援藏醫療隊,定期赴藏開展義診,累計義診2500個小時,并選派13名雙湖醫生接受專業培訓,近400余名本地干部和業務骨干得到能力提升,將醫療援藏的重點從原來巡診發藥為主的“看病”,轉向以手術為主的“治病”。完善了縣、鄉、村三級醫療服務體系,建立起一支可以滿足牧區百姓就醫需求的服務隊伍,以每年解決一項高原常見病的診療速度,推進醫療援藏工作,為雙湖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基礎。
“沒有健康,哪有小康!沒有教育,哪有未來!”談起中國石油在雙湖的醫療教育扶貧時,那曲市副市長母興斌感慨道。
2020年9月,雙湖縣首位重點大學學子旦增曲扎來到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報到。激動之余,旦增曲扎動情地說:“能夠考進重點大學,是我做夢都想不到的。”
雙湖縣的孩子考入重點學府,這在4年前是根本不敢想的事。2016年,當時分管縣教育的梁楠郁第一次來到雙湖縣中考考場時,考場外一個家長都沒有。當地教師告訴他,這里牧民家長對教育不夠重視。
在梁楠郁看來,沒有人會不重視教育,只是在雙湖教育并沒有讓家長們看到希望。而抓教育的第一步,就是先增信心,再提成績,一定要讓大家看到曙光,只要有一個孩子能考進內地西藏班,大家就能看到希望。
在深入考察之后,2017年雙湖縣選出25個孩子送到拉薩和北京上學。2018年,3個孩子考進了內地西藏班實現了雙湖縣教育零的突破,而這些年陸續走出去的孩子也共同形成了雙湖縣教育的曙光。今年高考,在拉薩北京實驗中學就讀的4名高三學生全部考上大學,旦增曲扎便在其中。
從2017年起,中國石油在雙湖先后投入近500萬元,建立教育基金,穩步提高雙戶籍學生內地西藏班升學率和中考升學率。同時,還積極聯系拉薩的中小學和雙湖的中小學建立手拉手學校,建立了穩定的教師培訓和互幫互助機制。
轉自:中國政府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