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間,對于皇明來說可謂是多事之秋。上市計劃意外擱淺一事,被媒體放大并在社會上發酵,一直以新能源領軍者姿態出現的皇明深陷輿論漩渦。
7月7日,一場大雨后的山東德州空氣格外清新。與記者想象中不同的是,在位于德州太陽谷的皇明公司內,員工并沒有受近日外界各種質疑聲音的影響,一切工作看起來依舊秩序井然。
外界紛紛猜測,皇明公司董事長黃鳴會在此時正面回應各種質疑,但等來的卻是其在微博上的一條公告:7月20日下午14:00,皇明將在中國太陽谷德州發布白皮書。記者了解到,白皮書除發布黃鳴本人的“瘋人瘋事惹風波,瘋言瘋語笑風浪”外,重點將會是皇明建全球5萬家氣候改善商場之事。
在IPO折戟后,面對外界種種質疑,黃鳴思考更多的還是與氣候變化和新能源行業有關的事。“在社會責任和企業自身利益的博弈中,皇明或者說黃鳴本人更傾向于前者。”一位新能源業內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
皇明的全球氣候改善承諾
在這場IPO折戟暴風雨來臨之前,黃鳴一直在為新能源和全球氣候改善奔走呼喊。
6月17日,赴巴西參加“里約+20”峰會的黃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中國角展區召開的以“我的氣候我改善——氣候改善行動承諾”為主題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未來5年,皇明將建5萬個全球連鎖氣候改善商城。
“如果全球能有5萬個氣候改善商城,可再生能源就做大了,氣候改善也看到希望了。”黃鳴在談到氣候改善商場時說。
多年來,黃鳴一直在為新能源推廣和應對氣候變化而吶喊和行動。10多年前,皇明啟動了行程總計8000多萬公里的“科普萬里行”活動。這種獨創的世界可再生能源可持續發展模式的行動成功啟蒙了中國太陽能產業;2010年,黃鳴在第四屆世界太陽城大會上首次提出“微排地球”戰略,得到了與會的30多個國家200多個城市市長及專家的一致認同;今年初,皇明推出了MePad微排智慧集成及解決方案,通過綜合利用包括太陽能在內的清潔能源技術,減少個人及組織在生活、生產過程中廢氣、污水、固體廢棄物的排放,甚至實現零排放。
近些年,黃鳴不怕自己國內企業的生意受到影響,還是不遺余力、馬不停蹄地在全世界為新能源推廣和氣候改善奔走。但是,令黃鳴不解的是,每次在國外受到追捧,在國內總是受到打擊。“里約+20”峰會之后,先是企業IPO被終止,后是來自媒體各個方面的質疑。
“每一次在外面吶喊,大獲全勝也罷,備受追捧也罷,回來就是一頓悶棍、一通冷箭,時間上竟然是那么的巧合。”黃鳴說。
一本特殊的企業白皮書
“7月20日下午14:00,皇明將在中國太陽谷德州發布白皮書,‘新能源瘋人’黃鳴本人將直面社會各界:瘋人瘋事惹風波,瘋言瘋語笑風浪。另經各級領導同意,皇明臨時決定召開重大全球發布會,時間地點待定。”7月10日,黃鳴個人微博上的這則預告一發布,立即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這本白皮書的內容究竟會包含哪些內容?社會上有關黃鳴和黃勝的關系、皇明低價拿地、公司經營困境等疑問能否在這本白皮書上找到答案?黃鳴本人是否會在時間地點待定的“重大全球發布會”上對各種質疑進行正面回應?
“這是一本特別時期的特殊白皮書。”皇明公司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除白皮書之外,更讓社會各界期待的是,“重大全球發布會”上會有什么大戲上演。記者了解到,一向有激情澎湃演講欲的黃鳴有可能會在這場發布會上進行一次“個人表演秀”。相信到那時候,黃鳴會對社會上的種種質疑一一作出回應。
社會責任和自身利益博弈
一個企業的首要任務是賺錢,但是,作為中國太陽能的開拓者,皇明還一直承擔,甚至過多承擔著太陽能等新能源向社會推廣的社會責任,而這種過多承擔社會責任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盈利。
黃鳴表示,自己對于主動撤回IPO申請是有思想準備的,原因是非經營性資產過重。“世界太陽城大會投了十幾個億,把自己老婆那點家底全掏空了。這塊又不是經營性資產,原來以為沒有這么嚴重,后來確實很難過,主動撤下來了。”黃鳴說。
但是,黃鳴并不后悔。他說:“為了這個世界太陽城大會,老子豁出去了。事實證明,我成功了,讓全世界了解了中國新能源的發展。”
事實上,德州成為世界太陽城大會的主辦城市,皇明功不可沒。
黃鳴在世界各地為太陽能等新能源鼓與呼的“不務正業”的行為曾遭到皇明一些高層管理者的反對,也有人因此而離開皇明,成為皇明后來競爭對手的管理者,皇明也因此被譽為“太陽能黃埔軍校”。
“如果皇明不是為了新能源的推廣而承擔了更多的社會責任,而是單一做太陽能熱利用的話,黃鳴早就成中國首富了,而皇明早就上市了。”皇明的一位高管坦承。
業內專家表示,一個企業的首要目標是賺錢,但是還應當承擔社會責任和推動行業發展的責任,皇明作為新能源行業的領軍大企業,已經承擔了很多的社會和行業發展責任。所以,對于皇明最近受到的質疑,不管對與錯,都要給以寬容和理解,而不是蜂擁而至的批判。
來源:中華建筑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