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社會責任,探求“內源性發展”


    作者:秦朔    時間:2012-07-05





    2008年,也就是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的那一年,《第一財經日報》發起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榜”評選。評選的初衷是,通過倡導文明負責的價值觀,促進中國經濟朝著內涵式發展和創新發展的方向轉型。

    今年是“第一財經·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榜”的第五屆評選。五年來,我們倡導把企業社會責任和中國的新商業文明建設結合在一起,倡導企業要對利益相關者負責,提出中國企業的社會責任要和中國本土的文化特質(如“仁商”)結合,提出企業應該將履行社會責任作為戰略性的制度安排而不是權宜之計。我們也和第三方獨立機構合作,對企業的環境責任、經濟責任、社會責任進行客觀評價。所有這些,都提升和帶動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水平。

    然而,捫心自問,五年來,我們懷著仁心仁術所倡導的企業社會責任,是不是真的使企業更加負責,產品和服務更加優良,消費者的福祉更有保證?我們很幸運,很快將見證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我們又很不幸,當即將成為“第一”的時候,突然意識到我們常常不是生活在一個正常化、法治化、預期明確的生態里。很多大名鼎鼎的企業暴露出來的事故,以及面對事故百般推諉的姿態,令人不能不把他們看作是“經濟怪物”。

    所以,今天探討企業社會責任,不能只是看企業外部的利益相關方,如供應商、分銷商、政府、銀行、社區、學校和媒體等等,一定要“反求諸本”,看到企業的全體員工能不能在自身行為里,首先踐行他們向社會承諾的責任。

    比如說生產牛奶的廠家,如果他們的高層都不喝自產的牛奶,你會相信它嗎?此起彼伏的質量問題、安全問題、經濟問題等,讓我覺得中國企業在深層次的價值觀、底線倫理方面,已經有一種“集體無意識”,這種“無意識”“無所謂”的威脅,甚至要超過食品安全問題本身。

    為此,我希望提出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源性發展”的觀點,其核心是,在企業內部的全部流程中,全體員工能遵循那些根本性的價值觀,以此為基礎實現發展。



    曾經擔任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的詹森說,如果一個個人想要在生活中獲得持久的幸福滿足感,如果一個組織或者國家想要取得長遠成功,他們都必須具備四項基礎:表里如一、自我責任、超越自我利益而致力于更大的目標,以及人格完整性。他認為,生活和事業最強大的熱情和動力不是來自于自我利益的驅動以及自身財富增值的欲望,而是來自于服務大眾和社會進步,并創造一種大過自己的價值的愿望。

    只有依靠這樣的關懷天下的熱情和責任感,才能使得員工在企業內不斷成長,成為負責的員工,負責的經理。從企業高層到全員,倘若都能真正踐行企業的核心價值觀,那本身就是在承擔社會責任。(作者:秦朔)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