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布的中糧年度《社會責任報告》顯示,2011年中糧立足農村,布局全國,將“三農”工作與市場緊密聯系,服從國家政策需要,業績再創歷史最高水平,發揮了央企保障糧食安全的脊梁作用。
據新華社報道,數據表明,2011年面對歐債危機、美國經濟復蘇乏力、大宗商品行情劇烈波動、國內地產調控等嚴峻環境,中糧穩步推動“全產業鏈”戰略,經營業績再創歷史最高水平,競爭優勢進一步增強,很好履行了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經濟責任。2011年,集團總資產2597億元,利潤總額102億元,上繳稅費96億元,歸屬母公司凈利潤47.1億元。
報告說,中糧“全產業鏈”起點在田間,與農民、農業、農村有天然的緊密聯系。依靠這種聯系,中糧將國內、國際最先進的農業品種,種植養殖技術、模式,國內、國際市場需求傳遞給農業、農村和農民,助推我國傳統農業生產與組織方式變革。截至2011年底,中糧國內直接規模化采購農產品企業134家,其中48家獲得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稱號。
中糧通過推動多種形式“訂單農業”,使一家一戶分散生產,轉化為土地集約經營,推動了各地農業規模化經營。在此基礎上,中糧提供從種子、信息、技術、金融等全方位服務,幫助農民降低成本,抵抗農業風險,提升農產品品質,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業現代化經營。中糧全年自種面積達15.6萬畝,訂單農業達377.3萬畝;在養殖方面,養豬20萬頭,禽類800萬只。中糧種植環節采購農產品超過4000萬噸,帶動農戶超過2200萬戶,戶均采購金額6000多元。蒙牛乳業帶動農戶18.09萬戶,發放奶款130多億元。
報告說,解決我國“三農”問題,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農業金融,中糧憑借信托制度合理安排,在農業金融領域不斷創新,初步形成以中糧全產業鏈及上下游為服務對象,以股權代持和投資、商品投資、直接或間接融資、產品銷售等為手段的農業金融模式,有效解決了“三農”金融難題。龍江銀行全年發放涉農貸款達73億元,涉農業信托或基金金額16億元。
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表示,站在引領中國糧油食品行業發展的高度,中糧集團嘗試通過自身努力,為行業帶來變化。帶著明晰且堅定的行動計劃、直面挑戰的信心,中糧將以一種創新模式為國家、股東、農民、客戶、消費者、員工以及全社會創造真正持久的價值。忠于國計,良于民生,更好地肩負起央企社會責任。
來源:證券時報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