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絲綢行業十分困難,歐債危機使得訂單大量減少,原料暴跌造成行業大虧,成本高企,效率低下,員工流失,工廠關閉,現在做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不現實。”絲綢之路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凌蘭芳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無奈地表示。
商務部國家繭絲辦副主任李朝勝日前在某論壇講話中強調,將指導企業將社會責任納入企業發展戰略,定期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以下簡稱社責報告)。使企業利益、形象、戰略與國家的利益、形象、戰略有機對接,更多在員工培訓、工作條件、改善環境、勞動保護標準、支持公益事業等方面體現出責任和義務。
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是企業自身長遠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絲綢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
然而,《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了解到,即將于6月29日發布的“2011—2012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社會責任報告”參與企業名單中,卻未有任何一家絲綢企業。
《中國企業報》記者查閱相關資料發現,自2008年紡織行業發布第一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至今,一共有86份企業發布報告。達利絲綢(浙江)有限公司是絲綢行業唯一一家在2009年和2010年連續兩年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絲綢企業。
絲綢企業主動履行社會責任并發布《社會責任報告》與政策愿景還有多少距離?
達利絲綢首家發布社責報告絲綢企業
2010年6月初,作為絲綢行業領頭羊企業之一的達利絲綢(浙江)有限公司基于行業責任感,首當其沖發布了絲綢行業第一份社責報告,填補了絲綢行業在社責報告上的“盲點”。
提及第一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發布初衷時,達利絲綢(浙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寇勇琦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企業做大之后,盈利便不只是唯一目的,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是企業自身長遠發展的必然要求。中國的紡織行業對環境污染很大,多年來達利無論是在設備更新上還是在生產線上均達到了國家檢驗標準。
“達利深感自身社會責任重大,特別是絲綢文化的傳承和創新,需要社會各界的關心、監督和支持。”寇勇琦這樣說。
早在2005年3月,達利加入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社會責任建設推廣委員會,便按照CSC9000T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的要求,成立社會責任工作小組,并在眾多管理體系的規范下,在“產品質量、客戶服務、環保生產、員工管理”四方面社會責任方針的指導下,為企業積極承擔并履行自身的社會責任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和技術支持。
達利絲綢(浙江)有限公司董事長兼行政總裁林平曾表示,達利將在擁有經濟效益的同時,本著“倡導環保,回報社會”的理念,堅持開展清潔生產活動,以技術進步推動企業發展,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和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同時積極關注和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做優秀的企業公民,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企業自己的力量。
達利另有相關負責人也曾表示,作為一家負責任的絲綢企業,認為自覺履行社會責任是中國絲綢產業實現行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重要基礎,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新形勢,中國絲綢企業須積極應對新挑戰并把握新的歷史機遇,才能跟得上國際步伐。
“達利絲綢也將繼續肩負起‘弘揚絲綢文化,傳承中華文明,振興絲綢產業,建設絲綢強國’的偉大歷史使命,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解讀和實踐社會責任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意義。”該負責人這樣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