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0年開始,中國風電裝機連續11年位列世界第一,為國家優化能源結構,實現清潔能源生產做出了突出貢獻。中國節能作為國家大基地項目建設的先行者和引領者,先后成功示范建設了我國首個千萬千瓦和首個百萬千瓦風電基地啟動項目,為業界樹立了典范。
近年來,中國節能堅決貫徹落實生態文明思想和國家“雙碳”戰略目標,加速拓展在粵港澳、長江經濟帶和黃河流域、京津冀、中西部地區的業務布局,在重點地區深耕風電產業,積極落實國家重大戰略,在助力國家實現“雙碳”目標基礎上,形成了風電助力低碳發展、生態保護、鄉村旅游振興、產業扶貧等新業態。
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更“綠色低碳”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中國節能搶抓陽江市“打造國內首座風電城和世界級風電產業基地”的戰略機遇期,率先在陽江南海海域建設裝機容量300MW海上風電項目,項目年上網電量約8億千瓦時,每年減少CO2排放量約為45.4萬噸,把海風轉化為綠色電力,助力美麗大灣區實現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同時,中國節能積極探索風電+海洋牧場的運營模式,提高海洋資源環境保護水平,推進以海洋牧場建設為主要形式的區域性漁業資源與生態環境養護以及漁業綜合開發,助推生態文明、漁村振興、美麗陽江和海洋強市建設。
為長江經濟帶發展增添“新綠”
作為長江經濟帶污染治理主體平臺企業,中國節能發揮自身優勢,加大在鄂投資布局力度,在長江流域重鎮宜昌市先后投資29億元,建成了五峰北風埡、南嶺、牛莊等共計316MW風電項目,助力宜昌“打造清潔能源之都”,為湖北高質量發展提供清潔能源。項目合計年可生產約7億千瓦時的綠色電能,相當于節省標準煤約20多萬噸,等值減排二氧化碳50多萬噸,再造林木30多萬立方米。
中國節能同步實施水土保持、復綠等生態環保治理,投入數億生態環保和修復資金,助力國家級貧困縣、全國革命老區縣實現“風電引景”特色低碳旅游業蓬勃發展,通過風電修路、風車造景為生態旅游添景,形成了“風電+旅游”的低碳經濟發展新模式,協助當地政府已相繼開發了高山滑雪、生態民宿等旅游產業,為地方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綠色發展動能。
讓黃河全流域更“綠意盎然”
在黃河流域沿線省市遍布的風電項目,成為中國節能風電助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橋頭堡。
在黃河源頭青藏高原腹地,中國節能2012年進駐青海海西州,在利用青海高原風資源優勢,大力推進風電產業發展的同時,積極做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助力在青海省江源冰川雪山、濕地保護區和荒漠戈壁等重要生態系統保護“高寒生物種質資源庫”,保障野生黃羊、駱駝、禿鷲、鎖陽、梭梭林等珍稀保護物種生息之地。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于2021年7月14日到中國節能風電青海基地,圍繞中國節能在青藏高原開展新能源產業發展與生態平衡、社會經濟發展等話題進行研究。目前,中國節能在青海省實現裝機500MW,按照公司輸送綠色能源總量核算,相當于節約標準煤7.5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3.9萬噸。
在黃河流域中游的四川省、甘肅省、內蒙古自治區、陜西省和山西省,中國節能立足黃河流域生態價值轉化,以建設綠水青山的清潔型風電場是“最大政治、最大效益、最大民生”的安全環保理念,先后投資110.4億元,建成了14個共計1450MW風電項目、在建2個共計120MW風電項目、擬建2個共計200MW風電項目,每年可生產約45.5億千瓦時的綠電,相當于節省標準煤約152.65萬噸,等值減排二氧化碳448多萬噸,再造林木154多萬立方米。與此同時,積極開展邊坡治理、植被恢復、造林綠化,栽種優質樹苗打造“碳匯林”,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雙贏。
在黃河流域下游的河南省和山東省,投運風電場3個,裝機容量達180MW,在建項目4個,裝機容量達190MW,預計全部投運后,年上網電量將達8.5億度,相當于節約標準煤約34萬噸,減少煙塵排放23.12萬噸,二氧化硫排放2.55萬噸,氮氧化物排放1.275萬噸,二氧化碳排放84.745萬噸。為助力定點扶貧村河南嵩縣九皋鎮石場村美麗鄉村建設,中國節能還結合嵩縣石場村石頭部落、節能小鎮等旅游景點,開展“風電+產業扶貧”,注入綠色“動能”,為當地鄉村旅游增添一道獨特的節能“風”景線。開展“風電+儲能業務”,為山東平原一、二期項目和河南尉氏二、三期項目分別配套建設10MW、9WM的風電儲能系統,進一步提升風電場的運行調節能力和電網的整體調峰、調頻能力,加速破局風電消納“最后一公里”。
為綠色奧運增添“綠能”
中國節能深耕張家口風電產業近20年,在張家口新能源產業示范區建設了國家首個百萬千瓦風電項目啟動項目,打造風電觀景塔和主題公園,積極做好風電知識科普和中國風電產業發展推廣宣傳,成為張家口風電旅游的一張靚麗名片。截至目前,中國節能在張家口地區總裝機100萬千瓦,累計發電量約164.3億千瓦時,減排二氧化碳約1620多萬噸。中國節能用張北的風點亮了華北大地的萬家燈火,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綠色冬奧提供有力的能源支撐。
轉自:中國環境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