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日前發布的《企業社會責任藍皮書》顯示:2011年國企社會責任指數領先于民企和外企,而中央企業社會責任指數年度增幅最大。
目前,我國在教育、醫療、衛生等民生事業上還存在覆蓋面偏窄、保障水平偏低等問題。國企廣泛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在較大程度上彌補了社會保障的不足,成為保障民生、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越是困難的時候,國有企業越要挺身而出挑重擔,為國分憂解難。
就業是民生之本。隨著近年國有企業的快速發展,如今國企已成為吸納就業的重要主體。截至2011年,僅國資委主管的央企,就有1200多萬職工、700多萬農民工、600多萬的離退休工人。
國有企業不僅擴大了社會就業、保障了經濟的平穩運行,而且為國家稅收提供了重要來源。去年國資委主管的央企上繳稅收1.3萬億元,近年上繳稅收每年增長約20%。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局局長彭華崗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中央企業實現做強做優、世界一流目標的內在要求。世界一流既要實現技術領先和管理手段的現代化,也要實現價值理念引領、品牌形象引領,具有一流的道德感召力和社會影響力。
國企承擔社會責任應包括三個層次的內容。首先,做好主業,產品要過硬。如果產品質量頻頻出現問題,給社會和消費者帶來不便的話,社會責任無從談起;其次,要對利益相關者負責,包括員工、員工家屬、合作伙伴;最后,承擔大企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為所在社區、困難群體提供幫助。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還體現在產品質量管理、遵紀守法等方面。通過國有企業在社會責任方面的表率作用和道德感召,既可以彌補民生與社會保障的不足,也可以引導市場更有序地發展。(朱雋 劉先云 羅艾樺 余榮華)
來源:人民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