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間的長鏡頭推移至2012年,當前房地產企業的社會形象依然飽受詬病,開發商似乎始終無法擺脫“為富不仁”的標簽。但是透過公眾的爭議聲,我們依然可以查到一組組清晰的數據:據粗略統計,國內超過72.1%的地產企業有過慈善捐贈行為。而事實還不止如此。
地產商捐助獲肯定
萬達、萬科、富力、保利等房企連續數年都名列中國慈善排行前列。房企龍頭萬科集團早在2005年就公開宣稱,每年將利潤的1%用于慈善公益事業;而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表示:“我始終覺得財富積累到一定量之后就是社會財富的一部分,不可能自己把所有的財富都花完、瀟灑掉。很早之前我就說過我追求財富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要創辦大的慈善基金,成不了全球最大,成為中國最大也行。我的預想也在順利地推進,說明自己的愿望以及目標逐步在實現。”他坦言,外界賦予眾多的頭銜中,自己獨愛“慈善家”。
盡管多數人認為,慈善捐助和責任地產之間不能畫等號,但慈善捐助作為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一部分,卻成為人們的共識。而在慈善捐助方面,房地產業是中國目前產生慈善家最多的一個行業,在近些年的各色慈善公益事件中,都有著為人稱道的慷慨表現。2011年由社科院發布的“中國慈善家排行榜”中顯示,上一年捐贈過億的企業家有16位,其中有5人的企業涉足房地產相關行業,所占比例超過30%。有國內民生問題研究專家指出,中國房地產業是富豪最集中的產業,地產商能夠獲利后,將利潤回饋給社會,可以說是承擔社會責任的表現,值得肯定。
社會認知仍有真空
房企有著商人逐利的本性,但現實中也同時承擔了整個社會中由政府指定性分攤的非經營型業務這部分的公共事業,諸如社區的教育、醫療配套。在過去,大型的國有企業必須要建派出所,建學校,建醫院,因為它是國有企業。而現在市場經濟之后,這些企業逐漸開始剝離,將其移交給地方。到目前為止,只有房地產企業還在繼續承擔著這些責任。
據業內某知名地產商表示,房地產企業除了蓋房子提供居所外,還要建一些配套的教育設施場所,有的還大大超出規劃所規定的面積,這部分轉移成為由消費者和發展商共同分攤的一部分,因為有些是不允許分攤到成本上去的。除了房地產企業以外,可能任何企業都不承擔。所以更多的時候,房地產企業是用其他的方式來“捐贈”。但是并沒有正確地反映到社會正確的認識上,人們也沒有用國際的標準來衡量中國的企業。
■房企實踐
萬達
24年捐款28億
早在萬達創立之初,就出資100萬元在大連西崗區捐建了一所幼兒園。此后,企業捐贈額隨企業成長逐年增加,并把慈善捐助列入公司財務計劃,形成制度。萬達集團將“共創財富,公益社會”作為企業使命,24年來,用于社會慈善事業的現金累計超過28億元人民幣,是中國民營企業中慈善捐贈額最大的企業之一。
2011年,萬達集團慈善公益事業捐贈現金2.57億元。萬達集團規定,每個員工必須每年做一次義工,自2006年以來,萬達員工累計做義工超過15萬人次。萬達義工志愿服務活動遍布全國60多個城市。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