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外企業進入中國內銷市場,以及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去”,全球價值鏈體系在向縱深專業化分工的同時,也不斷實現著高度與廣度的融合。這就延伸出了一個新的命題——隨著世界“變平”,如何在實踐層面,促進社會責任體系融合的本地化與國際化,突破區域界限與理念沖突的藩籬,以更好服務產業經濟發展。
社會責任體系的三代進化
首先,跨國社會責任的履行與實踐正在實現著從“COC→C2B→C2C”的“代際進化”。成本降低、公信力提升,成為了責任體系進化的一個主旨。
具體來說,從20世紀90年代初至今,社會責任體系經歷了三代發展階段。第一代體系是跨國公司獨立推行的、規范供應商生產行為的“生產守則”。COC是企業自行制定的“B2B”(企業到企業)方式的生產守則,體系間缺乏協調以及實施主體的審核壓力驟增,缺乏透明性和外界監督,公信力在一定程度上存疑。
在這種情況下,以SA8000、WRAP和BSCI為代表的第二代社會責任體系誕生了,這些體系由企業組織之外的第三方提供監督。該體系的特點則是“C2B”,即從社會組織傳達至企業(主是供應商),提高了體系運作的效率和穩定性,減少了實施主體的履責負擔,但仍未達成實施效果的最大一致性和最高可信度。
從本世紀初開始,第三代社會責任體系開始出現,即“集團標準”之間的合作體系(“C2C”體系)成為發展趨勢(例如,BSCI認可并接受SA8000的審核結果)。
可以看到,社會責任體系的三代進化,貫穿著這樣一條主線——即:從“點對點”,到“系統對系統”的責任主體;從繁冗的審核壓力,到成本集約化的履責標準;從封閉的單方意志,到開放的第三方監督。
應當預見到的是,在社會責任體系進化的過程中,勢必會形成不同責任體系之間的沖突和協調,最終表現為社會責任體系的信任危機與實施主體的履責成本。體系的融合,應當成為社會責任體系本地化與國際化的必由之路。
大勢所趨
一方面,國際性社會責任體系產生于發達國家而實施于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在多利益相關方參與、對話和能力建設要求越來越高的過程中,經常面臨水土不服的問題。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對外投資的增長,中國本土社會責任體系也將面臨融入全球化經濟的問題。
應當說,從推行CSC9000T(中國紡織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之初開始,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就主張強化不同社會責任體系間的合作、融合和互認,目前這一工作正在逐步的深入與細化的過程之中。比如,在涉及到CSC9000T與BSCI的標準體系融合方面,CSC9000T的2008版增加了環境保護和公平競爭的要素,這一改進使得BSCI所有現有要素均在CSC9000T中有充分體現,這是雙方標準融合的基礎之一,共同的要素要求能極大地便利體系的實施者。
社會責任體系進化與融合的趨勢,對中國紡織服裝企業實踐社會責任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個現象是:社會責任體系的進化與融合,令社會責任本身的內涵在發生著顯著的擴容。即,以往社會責任的實踐,更多將關注的視角停留在內部的勞資關系和諧,以及“以人為本”的理念倡導上,而隨著社會責任體系的高度融合與價值交匯,環境保護、綠色供應鏈管理、可持續發展等理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實現轉型的助推劑
所謂見微知著,心同此理。如果把中國紡織工業的轉型與發展視作為一次計算機系統的升級,那么,系統升級的目標就是使得紡織工業最終實現由“規模經濟”向“價值經濟”的轉型——智慧、快速反應,以人為本,已經取代規模體量,成為web4.0時代與全球化語境下,獲得用戶青睞的競爭利器。
在這個轉型的過程中,首先,整個操作界面必須是環境友好的。在系統內存的可控范圍之內進行運作,才不至于使得系統陷入崩潰的風險。同樣,中國紡織工業的發展應當以“可持續發展”為基本理念,通過責任體系的構建與責任履行,推動綠色供應鏈管理,形成產業發展的“代際公平”。
其次,系統的升級不僅包括硬件的升級換代,同時還應當是軟件的更新與安全運行。紡織工業要倡導技術創新與設備創新,同時更應注重作為品牌“軟實力”的社會責任意識提升,它是中國紡織工業“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更是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的一種內在表達。
再次,提升系統的兼容性,也是提升運行效率的重要要求,這也是體系融合的問題。
來源:中國工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