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質瓶頸:企業社會責任何從擔當


    作者:張際達    時間:2012-01-18





      日前,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以下簡稱承包商會)發布了《中國對外承包工程行業社會責任指引》(以下簡稱《指引》)首批實踐企業2011年社會責任工作報告,詳盡分析了2010年以來我國首批29家自愿實踐企業執行《指引》的情況。業內人士指出,社會責任對于我國很多企業來說仍然是十分陌生的領域和話題,從首批自愿實踐企業的表現看來,我國企業在社會責任方面的擔當和對自身的定位,仍然十分模糊。

      不僅是做好事那么簡單

      當我們談及企業的社會責任時,第一反應通常是“做好事”。其實,在西方的市場經濟規則中,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十分復雜,是指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承擔法律責任的同時,還要承擔對員工、消費者、社區和環境的責任。企業的社會責任要求企業必須超越把利潤作為唯一目標的傳統理念,強調要在生產過程中對人的價值的關注,強調對消費者、對環境、對社會的貢獻。

      一位商務部人士向記者介紹,在歐美的市場經濟規則中,會有很多條款促使企業將利潤用于公益投入。比如企業獲得1億元的利潤,如果交稅可能需要繳4000萬元,但同樣這筆稅款可用同等數目的捐款或公益基金抵消。企業雖然不會獲得更多的資金收益,但可以“買”到良好的社會名聲。這也是為什么很多歐美大型企業,都設立了公益基金的原因。

      相比之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在我國目前還處于初期階段。我國的經濟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已經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環境及社會問題,人們正逐漸意識到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性,因此政府也不斷出臺一些提高公司治理、保護環境,防治污染及提升社會道德的法規。但是,就目前看來,我國在相關稅制和公益方面的市場制度建設,還停留在較為初級的階段,公益性資金尚未納入到各地的財稅體系之中,企業即便支持了公益事業,往往也得不到稅收方面的優惠。

      一年實踐暴露諸多不足

      在承包商會日前披露的《指引》首批實踐企業2011年社會責任工作報告中,記者看到,在過去的一年中,各實踐企業為承擔社會責任付出了大量努力,但和成熟的運營體系相比,仍然相距甚遠。

      報告顯示,共有27家企業明確了社會責任工作的管理部門和具體負責人,但只有1家企業將社會責任工作劃歸戰略規劃部,其他大多劃歸企業文化部、辦公室乃至機構協調部等內部管理部門。雖然由管理類部門或者專設工作小組負責該項工作的公司,其社會責任工作范疇更為廣泛,但據記者所知,國外大型企業大多設立有專門的社會責任投資部,并將社會責任納入企業整體發展戰略,進行通盤考量。

      報告還披露了我國企業開展社會責任工作中存在的三大難題:一是重視程度有待增強。從企業內部角度看,雖然企業管理層對于社會責任給予了充分的重視,可是部分員工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視程度還不夠。從外部角度,企業也提出希望社會努力營造重視社會責任的環境,建立起良好的信息披露機制以及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市場環境。二是理解程度有待加強。由于社會責任概念和標準引入時間不長,企業對社會責任的認識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很多企業并沒有形成一系列的體系、制度、程序以使該項工作常態化、持久化。三是實踐水平有待提高。現在企業社會責任的氛圍不足、意識不強、專職人員不足,企業實踐水平的提升存在很多困難。基于對外承包行業自身的特點,受訪企業海外項目多、地域分散,很難組織專門力量來開展全方位或全員社會責任工作;履行社會責任造成的成本壓力增加,在境外施工環境陌生、文化存在較大差異、有的國家政局變動或局勢動蕩的情況下,社會責任的較好履行則更難實現。

      解讀“好人選擇”的市場趨向

      商務部人士向記者介紹,歐美國家的企業標準除就內部員工的安全、福利等進行規定外,還要求企業所在地周圍社區的責任承擔,不只是環境影響評價,還涉及周圍居民生活福利等諸多方面。在歐洲很多國家,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便會有相關軟性標準進行套用,指明企業應承擔哪些社會責任。雖然這種標準并非硬性規定,但市場會以此作為衡量企業優劣的依據。如果企業和社會責任標準差距過大,市場認同度便會下降。

      “我國很多企業和商品在進入歐洲市場時被限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這方面的因素。” 該人士表示,“尤其是我們的建筑企業,現在在建造和設計方面,我們做的已經不比歐洲差,甚至我們可以雇傭當地勞動力來建造項目。但在評標的時候仍然被篩下來,就是因為當地市場在經過社會責任評價后,認為我們的企業形象沒有別人好,無法被歐洲市場認同。”

      承包商會綜合部主任張湘向記者介紹,歐美國家雖然沒有針對社會責任的硬性法律法規,但市場的傾向是“給更好的企業以更多的市場機會”。“歐美企業發展這么多年,已經認識到不能只將目光放在經濟利益的追逐上,而要將社會責任作為企業發展的一部分。”張湘說,“目前我國很多企業在國外接工程、售產品的過程中受到了非議和挑戰,開始審視自己是不是有些該做的事情還沒有做到。我們作為行業協會,也將著力彌補企業和政府之間的空白點,將企業成功的做法經驗在行業中進行推廣,制訂自己的行業標準,督促行業來履行。”

      塑造企業人格的禮義廉恥

      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曾說,企業就像人一樣,首先要追求愛,其次是誠信,再次是和諧。在這里,“愛”是希望他人好,“誠信”則代表對社會的不斷付出,“和諧”則是實現企業與社會的共贏。在“十二五”強調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不少企業已經開始挑起社會責任的重擔,并將之納入企業的核心發展內容之中。

      中國港灣工程公司企業發展部經理薛詠對記者說:“雖然目前中國企業在社會責任的履行上處于初級階段,甚至存在很多功利性的內容,但這一階段并不會很長久。如果將企業作為一個人來看,人的發展不單純是吃飽穿暖,還會有很多精神層面的要求,就好像人‘衣食足而知廉恥’一樣。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國很多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時,比較崇尚中華文化的本源和內涵,如忠孝禮義廉恥、和平仁愛等。如我們企業倡導敬天愛人,追求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和周邊的和諧。”

      對于國內很多企業奉行的“逐利原則”,薛詠認為,這是由企業發展層次決定的。“現在很多企業已經能夠從傳統儒釋道的角度來發掘自身的社會責任,完善企業的‘人格’。這是未來企業發展的必經之路。”薛詠說。

      同時,也有業內人士呼吁,國內在要求企業更多地履行社會責任的同時,在制度建設方面也應該跟進。當前這個階段,企業很難有去做公益的自覺性,對于社會公益的認知還處于起步階段。這時候需要國家進行制度設計,來鼓勵市場、企業往這方面發展。

      預計在不久的將來,我國企業將逐步認識到,做公益對于企業的有序經營和長期發展很有好處,企業的存在不僅僅是股東利益或者所有者利益的最大化,而應該是社會效益的最大化,未來我國企業無論是自覺還是不自覺,都會走上這條發展公益的道路。(作者:張際達)

    來源:中國建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