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際華集團的前身,是由78家軍需企事業單位整編重組脫鉤而來,這些軍需企業大都是在各個歷史時期的軍需工廠。
新興際華集團自誕生之日起,始終堅持黨的領導、聽從黨的召喚、服從黨的指揮,“軍需精神”是新興際華集團幾代人在艱苦卓絕奮斗中的寶貴沉淀。
從1928年我黨我軍建立第一個軍需工廠開始,工人們背著縫紉機跟隨黨和紅軍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支援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在維護國家主權、保持邊疆穩定等重要歷史關頭,在圓滿完成黨和國家交給的各項緊急保障任務、應急救援任務中,發展了“軍需精神”。新中國成立初期,為支援抗美援朝戰爭,軍需工廠全力趕制志愿軍棉大衣等緊急任務。朝鮮地區天寒地凍,軍需工廠提出:“堅決保證志愿軍穿上棉衣過冬”的戰斗口號。
當時,所有工廠干群齊上陣,車間和廠房大院都成了戰場,機器不停地轉,宣傳喇叭不停地響,工人們吃在機旁,睡在機旁,黨員干部把辦公桌搬到了車間大院,親臨指揮,圓滿完成了一批又一批支志愿軍的被裝生產任務。1978年11月,為了對越自衛反擊戰的需要,軍需工廠在短短20天時間研發生產出20萬雙防刺鞋,確保邊防部隊在熱帶叢林對膠鞋裝備防刺的需要,戰爭中無一例因鞋刺穿受傷的戰士。
1959年10月,為了在青藏高原格爾木市建設工廠,老一輩創軍人面對天寒地凍、高原缺氧、蚊蟲叮咬的惡劣環境,沒有被困難所嚇倒。為了建設新工廠,他們發揚軍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戰斗精神,喊出了“拼命也要辦起高原工廠”的口號,一切從零開始,用心血和汗水締造了雪域高原第一個軍隊汽車維修保障專業工廠。原際華3509工廠黨委書記兼廠長唐保德,1978年8月帶了自己的鋪蓋和換洗的衣服到3509工廠報到。工廠總務部門發給他一大一小兩個碗還有一雙筷子,約14平方米的辦公室,他一日三餐從職工大食堂排隊買飯端回辦公室來吃。在這種狀況下,他在3509廠工作生活了八年,帶領職工抓生產、提質效、辦大學。
步入新時代,“軍需精神”閃耀的光芒照亮著企業發展之路。關鍵時刻展現央企擔當。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際華股份臨危受命,迅速轉產醫用防護服,從“零”起步,克服重重困難,支援戰疫所需;鑄管股份第一時間為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捐贈了急需的輸水管材;應急產業積極研制支援“疫情防控綜合保障方艙”等100余臺,彰顯了軍需企業的優良傳統,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
在支援抗洪搶險中,新興際華第一時間派遣應急救援隊赴河南鄭州、遼寧盤錦、湖南岳陽等地開展救援,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新興際華隊始終是進駐時間最早、工作時間最長、排水量最大的專業救援隊。在2023年京津冀抗洪搶險任務中,先后完成了“270分鐘救援31人”“13小時排空大石橋農貿市場內澇”“涿州累計排澇量相當于八分之一個西湖”等壯舉。
在鄉村振興幫扶行動中,該公司通過在產業發展、人才培養、醫療幫扶等方面傾力支持,幫扶對象定西市安定區、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實現脫貧摘帽,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貢獻央企力量。聯合中央企業開展“讓生命聽見聲音”公益助殘行動,通過公益幫扶的方式喚起了社會對重度聽障群體的關注。
新興際華黨員干部發揚老軍需作風,堅持謀在實際、干在實處、發揮38個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分中心、設計中心、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科研優勢,開展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不斷豐富和發展“軍需精神”內涵。
接下來,新興際華將以強大的軍需精神為動力,認真履行“保軍、應急、為民”使命擔當,發揮軍需鐵軍的擔當優勢。
轉自:國資委網站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