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時節,渤海鉆探巴彥分公司承鉆的巴彥油田扎格1-2X2、興華6-2X、興華1-103X、興華1-100X等4口重點井陸續開鉆,這個公司牽頭錄井、定向井、固井等協作方聯合進行設計評審,全面評估作業環境風險,制定削減控制措施,根據評估結果編制鉆井施工方案,確保綠色環保低碳施工。
長期以來,渤海鉆探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體現,在積極推進設備清潔化轉型、CCUS、生態環境隱患治理上下功夫,全力服務保障巴彥油田綠色低碳開發。
完善制度 夯實綠色環保之基
日常工作中,渤海鉆探積極與地方環保部門對接,了解掌握當地環保法律法規要求,充分利用各類會議、培訓時機,加強員工環保意識及防治措施教育,組織員工學習井場環評報告、地方環評批復文書及相關環保法律法規、制度標準等,與建設方泥漿不落地服務商簽訂環保協議,層層壓實現場各方環保責任。
“巴彥河套地區是國家重要的產糧基地,施工井場周邊存在高標準農田、河流及灌溉渠道,在環境保護上我們一點也不能馬虎,必須從嚴從緊。”渤海鉆探巴彥分公司質量安全環保部負責人任俊剛說。
巴彥分公司結合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保護管理相關要求,以及巴彥淖爾市環保管理標準要求,制定印發了《生態環境保護重大事項議事規則》《作業現場環境保護管理辦法》等,從制度層面建立合法化、規范化生態環境保護管理流程。在各類廢棄物交接手續、臺賬建立等方面統一編制基礎資料模板,印制移交過程記錄聯單,讓廢棄物暫存及處置去向一目了然。
2024年3月,烏審旗地方政府打響黃河“幾字彎”毛烏素沙地殲滅戰。渤海鉆探井下作業公司承攬了鋪設20畝沙障的任務。這已是這個公司連續第5年與當地社區聯合開展植樹治沙活動。5年來,累計在烏審旗植樹2000余棵、固沙100余畝。“項目部人員每年要在烏審旗工作生活近10個月,也算半個烏審旗人,大家都想為當地植樹治沙多做些事情。”井下作業公司高級專家、長慶市場負責人朱傳寶說。
科學防治 細化綠色環保之策
長期以來,渤海鉆探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理念,針對作業現場可能導致污染物外溢落地風險的設備設施,全部鋪設專用土工膜,配備安裝專用圍埝,接縫采用黏合劑粘貼,所有含油工具、設施禁止直接落地,嚴防“跑冒滴漏”。
持續開展“守護綠色河套”行動,規范設置生產生活垃圾暫存間,為作業現場劃分責任區,開展責任區內白色垃圾清潔活動,將作業區周邊塑料盒、包裝袋、礦泉水瓶等污染物統一收集處理。對一般固廢、生活污水全部委托承包商進行依法合規處置,對危廢物定期聯系具備資質的承包商拉運處置,確保各類廢物去向可追溯。嚴控噪聲污染,合理擺放發電機、柴油機,盡可能避免村莊附近噪聲超標。大力推進復合鹽鉆井液廢液重復利用,在27口井重復利用鉆井液6772立方米,實現變廢為寶。
與此同時,成立生態環境隱患排查治理領導小組,明確年度生態環境隱患排查主要內容,每月檢查各基層隊現場危廢、固廢、生產生活污水收集、貯存、處置情況,以及鉆井工程設計中安全環保措施落實和作業現場安全環保應急管理、應急演練開展情況,強化環境管理,將環境安全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2024年,開展環保檢查65次,排查整改隱患78處。
加快轉型 拓展綠色環保之路
2024年7月,由渤海鉆探第一固井公司施工的巴彥區塊興華12-52X井順利交井,標志著巴彥油田推進能源結構轉型,順利完成CCUS項目首口完成井。
“本井油氣顯示活躍,環空間隙小、循環摩阻高,油氣顯示活躍,漏失風險大,防漏與壓穩矛盾突出。針對以上這些難點,我們提前部署,依托頂層設計,采取軟件模擬等措施,后續測聲幅固井質量合格,贏得了甲方高度贊譽。”第一固井公司巴彥項目部負責人盧三杰介紹說。
2024年以來,本著培育發展綠色低碳項目思路,第一固井公司搶抓能源行業轉型新機遇,積極對接建設方,充分了解巴彥油田注二氧化碳驅油應用前景,獲得興華11區塊CCUS先導試驗項目興華11-234X井碳驅施工任務,累計注入二氧化碳3450.9噸,為巴彥油田后續CCUS項目開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與此同時,第一固井公司錨定“能電則電、宜氣則氣”的目標,分析測算節能減排成效和經濟效益,在具備條件的區塊逐步推進“電代油”,對于偏遠地區不具備開展“電代油”的井場實施“氣代油”施工,實現“電代油+氣代油”覆蓋全部鉆井施工隊伍。
“該井二開機械鉆速同區塊對比提速約15%,在節約鉆井綜合成本的同時,還降低了井場噪聲和二氧化碳排放,減少了環境污染。”在臨河1井作業現場,嘗到“氣代油”甜頭的70009鉆井隊隊長賀彬介紹說。
未來,渤海鉆探將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持續提高低碳無碳能源比例,加快推進清潔生產和環保產業發展,構建低碳能源供應體系,把節能作為第一能源,強化能源資源節約利用和效率提升,積極探索新的低碳商業模式,形成綠色競爭優勢,更好地守護內蒙古巴彥淖爾這顆“塞外明珠”。(記者 黃延兵 通訊員 丁家祥)
轉自:中國石油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