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險業社會責任逐漸受到公眾的關注


    來源:中國商報   作者:朱夢秋    時間:2017-02-03





      隨著中國保險業規模日益壯大,保險業的社會責任也逐漸受到公眾的關注。1月18日,中國保監會、中國社科院社會企業責任研究中心在京聯合發布了《中國保險企業社會責任藍皮書(2016)》。中國保監會辦公廳、社科院企業發展戰略研究院負責人在發布會上對藍皮書進行了解讀,并介紹了保險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


      藍皮書副主編鐘宏武向中國商報記者介紹,與白皮書作為官方文件的性質不同,此次藍皮書是以社科院經濟學部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為主,具有第三方的性質。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是非財務報告,是為了綜合反映企業對社會所承擔的責任。


      不同企業差異顯著


      大多數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水平不足,且處于較低發展階段。


      藍皮書公布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指數(2016),指數排名前十的企業依次是:中國平安、中國人保、中國人壽、太平洋保險、華夏人壽、新華人壽、陽光保險、建信人壽、安誠財險、民生人壽。研究對象為在保監會官網登記的在華經營的保險企業共計137家,對于集團性質的保險企業,只保留保險集團作為評價對象。其中,中資企業76家、合資企業38家、外資企業23家。指數的評價信息主要來自企業主動、公開披露的社會或環境信息。


      研究發現,規模不同的企業指數差異十分顯著,呈現出兩極分化的情況。藍皮書對保險企業社會責任發展類型進行了劃分:20分以下是旁觀者,20分至40分是起步者,40分至60分是追趕者,60分至80分是領先者,80分至100分是卓越者。根據數據顯示,排名前5的保險企業,保費收入占全行業的63%以上,社會責任發展指數平均得分為54.15分,遠遠超出行業平均得分,但是約九成企業得分低于50分。甚至有10家企業得分為0,比如東方人壽、英大保險、法國再保險公司北京分公司等等,因為其未主動披露任何社會責任相關信息。由此看出僅有少數企業且能較為全面地披露社會責任信息,大多數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水平不足,且處于較低發展階段。


      中資領先外資稍遜


      整體來看,中資保險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指數領先于合資保險企業、外資保險企業。


      整體來看,中資保險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指數領先于合資保險企業、外資保險企業。中資保險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指數最高,為16.51分,其次是合資保險企業15.5,外資保險企業分數最低,為11.98分。在排名前十的企業中,前八位均為中資保險企業,第八位與第九位為合資保險企業,外資保險企業無一進入前十。且在得分為0的十家企業中,外資企業占了5家。


      對于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質量的判斷主要有六項指標,分別為完整性、實質性、可比性、可讀性、平衡性以及創新性。這六項指標均不到50分,其中可讀性得分最高,得分為48.80分;平衡性得分最低,僅為8.29分,鐘宏武解釋,很多企業認為社會責任報告是企業宣傳冊,出現了報喜不報憂的情況,致使其對于實質性的負面消息披露不足。


      我國保險企業社會責任水平的提升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是與2015年相比已有長足的進步。2016年有32家保險企業發布了2015年度社會責任報告,而2015年僅有8家保險企業發布報告。此外,在2016年發布的32份報告中,超過半數的報告發布時間在4月30日前,時效性較好。


      保險業要發揮更大作用


      保監會將持續引導全行業通過著力創新體制機制,在助力脫貧攻堅、服務國家經濟轉型等方面持續發力。


      此外,藍皮書還展示了一些在承擔社會責任方面表現較為突出企業的先進經驗。在社會責任能力建設方面,以太平洋保險為例,其在集團范圍內建立了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網絡,對各個職能部門、子公司及二級機構的CSR專責人員予以明確,并協助新增子公司設立相關職能及指標收集體系等;在客戶服務方面,以平安保險為例,2015年其通過“綜合金融+”和“互聯網+”兩個模式,聚焦“大金融資產”和“大醫療健康”,為客戶提供“財富管理”和“健康管理”,并且從民生實際出發,設計多種針對弱勢群體及社會公里的產品,平安銀行致力于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等問題。


      早在2014年7月,保監會就發布了《中國保險業社會責任白皮書》,全面體現了保險業在構建社會保障體系、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完善經濟補償機制、服務國家經濟轉型等方面發揮的作用。2015年12月頒布實施的《關于保險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推動了全行業社會責任工作管理水平的提升。2016年7月,啟動藍皮書編撰工作,組織召開保險業社會責任培訓會議,進一步提高了保險機構履行社會責任的意識和管理能力。下一步,保監會將持續引導全行業通過著力創新體制機制,在助力脫貧攻堅、構建社會保障體系、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完善防災減災體系、服務國家經濟轉型中持續發力。鼓勵各保險機構把加快產品服務優化和推動業務轉型升級有機結合起來,在履行企業社會責任與提升企業發展能力之間達到和諧統一,追求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贏。(本報記者朱夢秋)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