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軟踐行企業社會責任:25周年的“變”與“不變”


    來源:東方網   時間:2016-12-27





      從1991年3個人的創業公司到今天擁有2萬名員工、面向全球提供IT解決方案與服務的公司,東軟集團一直希望用軟件創造價值,也歷經了幾次自我變革,回溯其發展的歷程,不乏在“繁華之處轉身”的轉型實例,25年的沉浮,執著與變革成為東軟的基因。


      “執著和變革這兩個詞聽上去有些矛盾,但其實是一致的,東軟在每一個階段都有清晰的思考,來確定戰略,然后就堅決去做,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兩件事是統一。”東軟集團高級副總裁王楠表示:“有一件事情我們的很執著,就是通過軟件、通過技術去創造價值。這件事作為我們成長的核心是不會變的,但是它的外在,比如說我們在什么樣的領域用什么樣的商業模型去做,這些事情在不同的階段會發生變化。”


      “執著”與“變革”


      東軟是校園里面走出來的企業,很多人都說東軟具有校園文化的基因,在王楠看來,校園文化在東軟的企業文化中確實存在。


      “我們內部在溝通交流的過程中很多情況下都以老師相稱,我們的內部還會有導師制,注重對于員工的培養。可以說這些都是校園文化的一部分,但是我覺得真正要談東軟的基因,首先還是執著。”王楠說。


      在王楠看來,執著已經成為東軟的文化和血液里的一部分,一旦認準方向正確,就會扎扎實實堅持向前走。


      “東軟從1996年開始做醫療信息化,可能從最初的6到8年,我們的利潤都是負的,但是我們一旦看好了這一塊業務的未來,一旦扎進去,會一直堅持去做。另外,在很多的公司都在尋求多元化的時候,東軟也有做房地產的機會,但是我們還是堅持在做(軟件),”王楠笑言:“這可能也跟我們在東北有關系,可能在北上廣深,大家面臨的機會更多,但人心也更容易浮躁,而我們相對而言偏居一隅,所以就可以做好自己想做的事。”


      據了解,東軟成立至今經歷過5次戰略調整,并且每一次都執行得很堅決。


      據王楠回憶在1996年開始上市的時候,東軟作為軟件第一股受到了市場的熱捧,但是東軟在收入快速增長的情況下,主動放棄了但是帶來最大營收的系統集成板塊,快速的壓縮這一部分業務,哪怕以犧牲增長速度為代價。


      基于東軟的自我定位,追尋能為企業帶來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能力的業務成為東軟25年來進行變革的驅動力之一。在東軟看來,作為一家軟件公司,為客戶提供核心的軟件方案可以讓企業與客戶之間的黏性更強,企業可以在這個過程中長期伴隨客戶的業務實現自我的發展,這也是東軟進行第一次轉型的原因。


      隨后,在外包業務最紅火的時候,在去印度做了考察之后,東軟經過冷靜與理智的思考:外包是否是在中國的軟件公司未來的增長模型?


      “客觀地講,無論是中國經濟的整體發展,匯率的變化,還是說因為中國每個個體追求生活質量的變化,使得人均薪酬的快速增長,都使得外包這個業務作為企業長期發展的核心動力是有問題的。所以這也是為什么在外包最紅火的時候,劉老師(劉積仁)堅決提出我們的核心增長不會來源于外包。我們要拋棄以人員規模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型。”王楠說。


      目前,東軟開始考慮如何激勵員工的創造力,激勵員工在企業內部的創業激情,創造新一輪的發展動力。如何在原有的業務板塊上長出新的果實成為東軟目前的嘗試方向。東軟望海、東軟睿馳都是很好的例證。


      據了解,東軟望海目前著力于將醫院的成本核算和精細化管理進行轉型。由于望海了解醫院所有的成本、所有的耗材的使用進度、所有內部管理的信息,因此幫助醫院更好地控制成本,通過耗材合理的降價與最及時有效的供應,去幫助區域的醫院實現最有效的管理成為望海的發展方向。“這就相當于望海在原來的解決方案和服務之上長出新的業務,望海在變成醫院的供應商和整個供應鏈的管理者,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鼓勵員工和團隊持股,也幫助這個公司尋找新的外部的資本,帶來新的戰略資源,來幫助它在新的階段的發展。”王楠評價道。


      “東軟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我們一直很堅定的一件事情就是我們希望用軟件創造價值,但是在社會環境發生變化的時候,在競爭格局發生變化的時候,其實我們也一直在思考,這個行業在往哪里走,我們該以什么樣的形式去最好的創造價值,這不僅是為員工、為企業、也是為社會創造價值。”王楠說。


      業務即是社會責任


      “我們從三個人到現在也是‘野蠻生長’起來的,東軟在那個年代也是小鮮肉。目前創業公司具備的激情與熱情是成功的基礎,對于創業公司來講,還是要扎扎實實做業務,找到公司持續發展的動力所在,大家都在談風口,但是風過去后,還是會落下來的,”王楠表示:“現在很多公司得以成長靠的是背后的資本,但也被資本催生出浮躁的心態,一直是在做資本的游戲,這樣其實容易兩耽誤,既創業企業被資本耽誤了,也耽誤了投資人的資本。”


      從創業公司到現在積極搭建創業平臺,東軟認為通過扎扎實實做業務,用這種方式實現員工和公司的共同發展,鼓勵員工在公司的平臺上實現自己的夢想,通過員工的創新創業拉動公司的成長,既是企業實現發展的方式,也是踐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形式。


      此外,在王楠看來東軟在醫療健康領域業務的布局認為這本身就是踐行社會責任的一部分。


      目前軟件已經變成了這個時代的血液,可以看到,東軟的軟件很多是運用到基礎民生的領域,比如說中國幾代的人口數據庫、環保部的環保信息指數的檢測、衛計委的醫療衛生的應急指揮、各個醫院的信息化,特別是社保,中國一半的社保與醫保都是在東軟的平臺上進行管理的,可以說東軟的軟件滲透在每個人每一天日常基礎民生的背后。


      “這就意味著我們的社會責任有更重的一部分,我們的軟件與解決方案,當它成為社會的血液之時,我們要保證它是健康的,成為正面的力量。”王楠表示:“去年1萬億元花在醫療上的費用,差不多有4000多億元跑到了東軟的平臺上。我們看到中國的醫療費用目前面臨的挑戰,有什么樣的問題,同時我們也做醫院的信息化,也伴隨著中國的醫院從“全紙化”辦公一步步到現在很多醫院信息化的水平都到達了一定的水準。我們的很多醫院已經達到了全球醫院信息化7級的認證。也看到了醫院在發展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比如說好醫院無論怎么擴院,床位都不夠、好醫生們壓力很大,有看不完的病人。與此同時,很多基層醫院又處于吃不飽的狀態,基層醫療的質量與水準也確實有限。”


      這也成為這幾年東軟投入做東軟熙康的原因,我們感覺通過預防性的健康管理,讓老百姓46.920,0.16,0.34%在得到確診的情況下,從家里面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健康管理,如何能夠幫助基層醫院的醫生通過信息化的手段,通過臨床路徑、決策支持以及臨床的用藥標準,幫助他們提高診療的水準,建立起一整套背后的體系,為醫療體系的健康發展提供幫助,使人們能夠盡量少去三甲醫院,進而優化醫療資源的配置。


      “我們投入醫療健康領域也是本著這樣的情懷與社會責任。除此以外,對于鄉村的很多赤腳醫生,東軟提供過多次的免費的培訓,希望通過他們能力的提高,受惠更多的人。”王楠告訴記者。


      此外,東軟出于校園背景,對于教育有著自己的情懷。據了解,東軟建立了所大學,擁有2.8萬名的在校學生,希望在改善中國高等教育體系方面作出嘗試。


      “因為中國的很多高校是本著培養研究型人才的目的,但是目前絕大多數大學生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在社會上找到好的工作。怎樣跟行業更緊密地結合,去培養社會更需要的應用型人才,讓這些大學生更早地做好準備,思考自己未來想要做什么。我們還在大學提供了一套創業機制,讓學生自己在大學階段利用學校的場地、甚至學校的基金支持去做創業的嘗試,幾年下來,他可能會得出一個自己到底更適合創業還是就職的結論。”王楠補充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