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話同一個使命:將社會責任融入企業發展戰略


    來源:中國食品報   時間:2016-12-01





      切換新視角 開拓新思路 探尋新機遇


      11月26日,由中國輕工業聯合會食品綜合部、中國副食流通協會、中國保護消費者基金會、中國搜索及中國食品報社主辦的,以“責任、驅動、成長”為主題的第二屆中國食品企業社會責任年會暨首屆中國食品學院聯盟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此次大會重點對推動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取得突出成就的中國食品企業社會責任榜樣企業進行了表彰。作為社會責任的先行者,這些企業敢于擔當,堅定地將社會責任植根于企業的發展戰略,充分發揮了社會責任的正能量。業內專家同獲獎企業深入探討了企業如何認知和擔當社會責任的問題。


      專家認為,食品企業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認識日益深刻,對社會責任的理解不應停留在是否承擔,應上升為如何承擔。社會責任不僅僅是捐款捐物,還是幫助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手段。社會責任這一新視角可以使企業開闊思路,發現機遇。未來,企業需要將社會責任融入發展戰略中,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也將贏得更多的機會、競爭優勢和創新來源。


      國家發改委農業經濟司原司長 高俊才


      現代農業要更加重視品牌


      國務院2016年10月發布的“十三五”農業現代化規劃里面講到了提升品牌帶動能力,構建農產品品牌制度,增強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的影響力。品牌是源于農業文明時期,工業文明出現以后,品牌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在現代農業當中要更加重視品牌。


      根據國家政策導向,順應農業發展趨勢,加快發展互聯網+品牌農業。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走出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之路,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培育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領軍企業和國內外知名品牌。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視察時指出,糧食也要打造品牌。李克強總理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特色農業和品牌農業,強調要弘揚工匠精神,勇攀質量高峰,打造更多消費者滿意的知名品牌。


      打造從農田到餐桌的監管體系,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希望更多的企業重視品牌農業,在第五次財富浪潮中,成為弄潮兒,推進農業現代化保障食品安全,為社會做貢獻、盡社會責任的同時,保障好農產品食品安全。


      國務院原稽查特派員中國國情調查研究中心主任 劉吉


      財富和責任結合企業才能做強做優


      當前,中國經濟處于“三期疊加”的新常態。“三期疊加”即發展速度換擋期、提質增效期和發展動力轉換期。新常態下,食品生產企業如何轉型,產品如何升級換代、提質增效,都離不開企業發展的根本——誠信。企業沒有誠信,就沒有生命力。


      在中國經濟改革開放30多年后,如今我國經濟的總量已經達到世界第二位。在中國經濟發展節點上要看到的是:第一,中國是一個出口大國,但不是品牌大國,中國出口的產品90%左右都是貼牌的。第二,中國是制造大國,但不是創造大國。第三,中國是經濟大國,但不是經濟強國。近年來,一些企業為追逐利潤最大化,不惜弄虛作假。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企業造假水平“與時俱進”,甚至用高科技造假。長此以往,必將引起整個社會的信任危機。對于失信企業,相關部門要嚴格監督,人民群眾要配合公檢法,讓造假者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同仁堂百年不衰、海爾集團進入世界500強、華為集團產品因誠信受贊等,都是中國企業講誠信、講社會責任的榜樣。“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只有把財富和責任結合起來,企業才能做強、做大、做久、做優。


      國家強取決于經濟,經濟強取決于企業,企業強取決于企業家的素質。要實現中國夢,堅持誠信是必要的,作為中國的企業家,要實現企業夢,就要敢于做夢,勇于追夢,勤于圓夢。唯有攻堅克難,中國的企業家才能真正承擔起社會責任,保證中國的食品安全。


      經濟日報原總編輯中國經濟前沿決策顧問中心執行理事長 馮并


      擔當責任可使食業持續發展


      在第二屆中國食品企業社會責任年會上,與會者深入探討和思考,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將越做越好。會上發布的《2016食品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和出爐的“2016中國食品企業社會責任百強”足以表明,國內的企業特別是食品企業近年來在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


      對食品企業來講,首要的社會責任就是食品安全。確保食品安全是食品企業的責任,社會責任是企業的擔當。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食品企業可以走得更遠,食品行業也將持續發展。


      需要關注的是,食品安全不可忽視科普。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自媒體時代到來,食品企業宣傳自己的產品一定要言出有據。


      此外,對于監管者來講,要發揮正能量,協助食品行業建立信用體系。近一年來,特別是今年中央提出健康中國戰略以來,管理者、企業及媒體都十分關注食品安全。前不久,國家食藥監總局召開2016年全國食品藥品新聞宣傳工作會議,深入貫徹落實了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新聞宣傳工作的決策部署,分析當前食品藥品安全形勢及所處的輿論環境,圍繞食品藥品安全監管中心工作,研究部署做好新時期食品藥品新聞宣傳工作的重點任務和具體舉措。在新時期食品藥品新聞宣傳工作方面,監管者盡到了責任,特別是提出“食品安全的守望者”概念。


      同時,還應借“一帶一路”這股東風,借鑒成功經驗,提升我國食品行業的水平。此外,在“一帶一路”實施過程當中,國內高品質的食品也將大量地“走出去”。


      國家行政學院信息技術部主任 丁茂戰


      講良心擔責任成就百年企業


      中國經濟正在經歷著脫胎換骨的轉型,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大部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沒有解決,中國人均GDP是1067元,美國是中國的66倍,日本是中國的55倍,世界平均標準是中國的13倍。2016年,我國仍有5700萬人沒有解決溫飽問題。


      由于制度不健全、雙軌制以及生產水平低,在改革開放之初形成了特定的產品供應模式。如今,中國經濟正在脫胎換骨,經濟總量由3600億元變為了65萬億元。目前,中國人每年燒的煤炭接近40億噸,比世界總水平的一半還多,一噸煤炭可產生的二氧化碳是2.5噸。因此,在舊常態下,僅靠勞動力投入驅動發展的方式行不通,中國經濟迫切需要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經濟過熱、通貨膨脹成為經濟舊常態,再加上低端產業的轉移,制度的不健全,制假造假、粗制濫造、投機暴利、行賄受賄現象嚴重。


      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中國中產階級隊伍正在強勢崛起,中國的供需結構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整個市場的需求要質量、要品牌、要個性、要文化,守法成為了企業發展的底線,品牌成為了企業發展的關鍵,文化成為了企業發展的靈魂,奉獻成為了企業發展的命脈。


      遵紀守法,不制假造假,不行賄受賄,不坑蒙拐騙,不克扣員工,是企業發展基本的社會責任。如今,老百姓只看產品有沒有品牌,因為品牌就是不造假的承諾,是社會責任的體現,一個產品要想不做假、有市場、成品牌,就要傾注大量的心血。中國目前超過150年的企業僅有6家。中國的企業家、產品要想有長久的生命力,承擔社會責任是唯一的選擇。


      奉獻是企業的命脈。做企業和做人是一樣的,如果把立足點放在索取,一定會走下坡路。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當下,在社會轉型、發展轉型的關口,企業一定要認清形勢,擔當起社會責任。這既是國家發展的需要、時代的要求,也是企業能夠長久發展下去的關鍵所在。


      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食品處處長 張軍


      企業需強化質量安全主體意識和責任


      為了加強我國食品企業的誠信體系建設,工信部近年來推出行業標準,組織專家開展企業誠信專題培訓,累積培訓了5000多家企業。截至目前,已有710家拿到了國家級的誠信相關證書,誠信行業標準即將上升為國家標準。


      2014年起,工信部選擇伊利、蒙牛、雅士利、三元、完達山、福建明一6家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作為產品質量追溯的試點單位,開始食品安全質量體系追溯工作。工信部還專門開設了追溯網絡平臺,設立了網站,6家企業已經累計向平臺提供了4億多條涉及產品質量的相關信息。目前,消費者只要掃描包裝上的二維碼,就可以看到奶粉的具體生產信息、質量信息、奶源地及所在牧場。


      對于企業而言,要想長遠發展,一是應堅持誠信為本、安全為基的產業發展原則,進一步強化企業質量安全主體意識和責任,加強食品全產業鏈質量安全管理,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提高食品監管能力,實施品牌提升行動,強化食品品牌建設,培育國際品牌。


      二是采取科技支撐創新區段的發展戰略,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著力推進食品工業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以及創新示范,促進創新成果產業化,加快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的創新,積極培育新產業、新業態。


      三是秉持集約高效產品品牌,調節產能過剩,加快培育先進的產能,加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精深加工和副產品綜合利用水平,推進清潔生產和節能減排。促進食品制造綠色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實現食品工業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


      四是按照協調推進融合發展的管理方式,加快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在食品工業領域的深度應用,提升產業發展質量和管理水平,健全食品產業鏈,推進食品工業轉型升級,與關聯產業交融互動,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協調發展。


      五是倡導內外統籌,用好國際、國內兩種資源,構建渠道多元化,供給穩定的進口保障體系,支持食品企業走出去,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推動形成互惠互利的格局,提升我國食品工業開放發展的水平。


      食品行業要長遠發展,還需加快提高食品行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及裝備的研究和開發應用,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和創新團隊建設,進一步發揮行業協會的重要作用。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