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都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中央企業定點扶貧工作是積極履行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而開展的一項重要工作。
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能建)自2011年成立以來,高度重視對口廣西西林縣、陜西鎮巴縣的定點扶貧工作,圍繞“改善基礎設施、做強主導產業、提高造血能力”的總體目標,先后派出掛職干部5名,累計投入幫扶資金480余萬元,建成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等項目16個,幫助引進投資項目30余億元,輻射帶動大量貧困戶脫貧,資助學生3000余人,扶貧成效顯著,兩個對口貧困縣均有望提前實現脫貧目標。
突出頂層設計 下好“先手棋”
據中國能建方面介紹,中國能建的兩個定點扶貧縣貧困發生率均超過24%,遠高于全國貧困發生率,任務十分艱巨,困難重重。
眾所周知,定點扶貧工作協調量大、聯動性強,絕不是某個職能部門或下屬企業單打獨斗就能辦好的。為此,中國能建建立了由公司扶貧幫困領導小組統一領導、黨群部門牽頭協調、有關部門協同配合的領導機制,建立了總部負總責、屬地企業具體抓、有關企業共同參與、掛職干部定點幫扶的工作機制。
遵循“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突出精準、突出重點”的原則,中國能建以市場化理念指導扶貧工作,在全面了解縣情村情民情的基礎之上,制定了《中國能建2015—2017年扶貧工作規劃》,主要解決扶貧縣缺水、缺電、缺路等突出民生問題。研究制定《中國能建“十三五”定點扶貧工作規劃》,明確工作思路和總體部署,一張藍圖管五年,不脫貧不脫鉤。
為防止扶貧工作在屬地企業處于“任務式”、“應付式”的狀態,中國能建根據國務院扶貧辦和國資委相關要求,著手建立定點扶貧工作的考核制度。重點考核屬地企業拿多少錢、派多少人、辦多少事,協助地方政府幫扶多少人脫貧,考核結果運用到公司總部對屬地企業的相關考核中。
突出產業開發 打好“綠色牌”
廣西西林、陜西鎮巴兩個縣的縣森林覆蓋率均超過65%,工業基礎非常薄弱,許多物產“養在深閨人未識”,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留守的婦女、兒童、老人只能“守著金飯碗討飯吃”。脫貧攻堅既要守住青山綠水,又要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走出一條具有當地特色的經濟發展之路。
為此,中國能建按照“造血功能強、惠民功能強、服務受眾廣”的原則,精選扶貧項目,4年來,建成道路硬化、橋梁敷設、飲水管網改造、基礎設施項目9個,改善了當地基礎設施條件。
在促進農民增收上,中國能建把主要扶貧資金、掛職干部主要精力用于發展特色農業項目,通過項目帶動產業發展。在廣西西林縣,投入資金種植沙糖橘200畝、鐵皮石斛150畝,改造老茶園800畝,這些項目成為該縣創建“全國有機生態農業示范縣”的重要支撐項目。引進投資1200多萬元建設了占地面積1600余畝的活樹種植鐵皮石斛生態園項目,成為該縣發展鄉村旅游和綠色生產的示范基地。在陜西鎮巴縣,投入資金新建茶園500畝,并給貧困群眾發放了高產魔芋種子補貼,2000多名貧困人口受益。
發展工業對帶動脫貧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中國能建在對口扶貧中,發揮自身熟悉市場的優勢,重點推進農產品工業和綠色能源工業發展。在廣西西林縣,幫助引進生物科技公司投資3000多萬元設立子公司,引進茶葉加工企業投資2000多萬元建設出口茶葉生產線,幫助姜晶生產企業打開銷路,目前各農業加工企業產生就業崗位8000多個。中國能建下屬企業擬投資30億元建設風能、太陽能項目,項目建成后,每年產生直接稅收將超過7000萬元,有望成為該縣支柱工業。
突出智力幫扶 阻斷“代際傳遞”
從長遠考慮,大力發展教育是切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保障。只有提高貧困地區干部職工的思想、文化、科技水平,才能加快脫貧攻堅步伐,有效降低返貧率。
為此,中國能建把教育幫扶作為定點扶貧的重中之重,援助的首個項目就是投入80多萬元改擴建的廣西西林縣央龍村小學。公司在廣大干部職工中廣泛發動愛心捐贈活動,所屬企業設立了“圓夢基金”,先后4次送出愛心款、教學儀器、電腦、書籍、衣物“五個圓夢禮包”,緩解貧困群眾子女上學、教育等難題。
在定點扶貧工作中,中國能建加強對對口縣干部群眾的宣傳引導,明確結對幫扶資金只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必須充分調動干部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采取“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邀請國內柑橘類研究的“頂級大牛”到扶貧縣搞展覽、做講座,組織干部群眾到大型種植基地參觀學習,共舉辦培訓班6期。
此外,為了發揮中央企業優勢,整合各類幫扶資源,中國能建先后派出領導干部和業務部門干部40余人次深入扶貧縣調研,協調解決扶貧工作中的問題,幫助地方政府優化扶貧攻堅思路,提供能源開發政策咨詢。先后選派5名優秀干部到貧困縣掛職,建立扶貧工作量等同原崗位業務工作量,扶貧工作業績等同原崗位工作業績的“雙等同”制度,扶貧干部在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宣傳發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作者:汪臻毅、左國志、劉劍、齊立強 本報記者 趙玲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