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帶一路”強化中企跨國社會責任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鄒偉康    時間:2016-11-02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與深化,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和社會交往也變得日益密切。在此過程中,中國企業的積極參與及其在沿線國家的諸多經營活動往往成為落實“一帶一路”項目投資的關鍵,并決定“一帶一路”的建設能否順利進程。其中,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公司社會責任的高效履行也日漸成為與當地民眾和諧共處、促進當地經濟長期和可持續發展,以及推動東道國社會全面進步的一大重要因素。同時,更是促進中國企業積極承擔全球社會責任、打造中國企業品牌、構建“美麗海外中國”的重要措施。


      中國政府在2015年3月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中強調,中國企業應注重(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當地的經濟,增加當地就業機會,提高當地生活水平,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保護當地的物種多樣性以及生態環境”。而亞投行、絲路基金、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金融機構在其綱領以及投資指引中也進一步明確、強化企業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必須嚴格履行其公司社會責任。


      由于文化、傳統以及所處社會發展階段的差異性,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企業社會責任方面往往存在不同的認知與理解,這為中資企業在海外履行其社會責任帶來了諸多困難與問題。


      首先,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就企業社會責任的制度框架、具體范疇,以及實施標準等往往存在許多不同的理解與認知。這使得中國企業在東道國履行其社會責任時往往存在諸多困惑及迷茫,影響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最終成果與良好“溢出”效應,亦難以實現在社會責任方面的最優的投入產出比。同時,不同國際規范的引入、國別的差異性、文化的多元性,以及宗教、傳統等要素的存在也直接影響不同國家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解與認知,這為中國企業在東道國正確履行社會責任增加了額外的困難與障礙。例如,在某些國家和地區,企業社會責任與當地的宗教與傳統緊密結合,慈善、博愛的價值觀成為企業文化的自然組成部分并根植于其商業活動與運營,而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也成為社會和企業員工評價企業聲譽的一個核心指標。在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由于長期受到西方發達國家的影響(如長久的殖民歷史、西方國家的勢力介入,以及國際組織的長期援助及政治影響),東道國政府往往(被動)選擇某些較高標準的國際規范和指引作為其落實企業社會責任法律依據,并就社會責任的違反處以更為嚴格的法律責任。


      其次,“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于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方式及最終目標往往與我國存在一定的差異,如對企業促進當地就業問題的理解及其在企業社會責任中的核心地位。作為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的一個核心目標,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促進當地就業是有效實現企業社會責任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但“一帶一路”沿線某些國家和地區就此理念卻持有不同觀點。例如,雖然有些政府和民眾認同中國企業雇傭當地勞動力有利于解決當地就業問題,但在更大程度上卻認為這是中國企業為降低勞動力成本(避免因從中國調配中國員工到該國而支付額外更高的用工成本),在該國維系生產和運營活動的最經濟的選擇。同時,低廉的工人工資水平以及與當地不同的勞動時間觀念也會進一步影響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效果。例如,在“一帶一路”沿線一些國家和地區,長期歷史形成的松散的勞動習慣和較為任意性的工作習俗使得當地員工在工作時間以及工作紀律方面表現出“習俗性”散漫。這往往與中國企業較長的工作時間、嚴格的工作紀律,以及“常態性”的加班制度產生嚴重的沖突,并進而引發東道國民眾對中國企業的負面印象,認為中國企業對其實施勞動剝削和壓榨。這些差異性認知在很大程度上直接降低,甚至抹殺了中國企業對當地的就業和經濟發展所做出的貢獻,否定了中國企業意圖達到的社會責任目標。


      再次,通過各類投資增強與當地的產能交流與合作、促進當地產業部門的發展,推動當地經濟的迅速發展往往也是我國企業落實其在東道國社會責任的一個重要內容。但是在這一過程中,由于對不同產業部門投資的嚴重失衡,以及未能合理顧及當地某些產業發展的迫切需求,中國企業的這一社會責任有時可能會喪失其應有的社會影響,甚至招致當地政府及民眾的質疑。例如,在非洲國家,約超過半數的中國企業投資聚焦于當地的礦產資源挖掘與采集,但對其他產業部門的投資則嚴重不足。雖然這些投資在實質上促進了東道國礦產行業及上下游產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中國企業對當地產業進步的貢獻,但這種失衡的產業投資方式(特別是在某些西方國家的惡意宣傳與鼓吹下)往往會影響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效果與在當地的積極影響,有時甚至被當地民眾誤解為“自然資源掠奪者”、“新殖民主義”等。此外,產業投資的“錯配”也會影響中國企業在當地社會責任的實現效果。例如,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投資以制造業/第二及第三產業部門為主,但是在一些相對貧窮、落后的國家和地區,當地政府卻迫切需求國際企業協助其重點發展第一產業部門(特別是農業),以解決民眾的基本溫飽問題實現自給自足。這種“搭錯橋”的投資范式往往會限制中國企業在促進當地產業與經濟發展中的貢獻以及社會責任的實現。


      此外,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所涵蓋的內容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當地民眾特定、迫切的需求間的差異也直接影響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效率及社會影響。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往往主要聚焦于對企業員工的培訓、為貧困家庭的學生提供獎學金與助學金,以及為學校捐贈相關電子設備等。但是在許多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結合該國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自然環境以及其他條件,當地民眾可能更加渴望、需要國際企業幫助他們提供、改善基本的生存、生活條件與環境,如干凈可靠的水源、基本的衛生消毒設備與設施以及基礎的醫療設施、裝備和基本的各類藥物。同時,考慮到當地的自然資源與條件,當地居民通常也期望企業在農、林、牧、漁這些產業部門為其提供基礎的掃盲培訓以及基本技術的普及,解決當地居民最為直接的溫飽問題、保障基本的生活水平。這些供需間的“錯位”可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中國企業在東道國社會責任的履行績效以及在民眾間的良好反響。


      針對上述問題與矛盾,中國政府和企業可以因地制宜,在緊密結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特點、社會需求及歷史發展階段等國別特征基礎上,參考國際慣例、指引與規范,實施具有較強針對性的、特定化的公司社會責任體系。一方面,中國政府和企業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簽訂相關項目投資協議時,應盡可能明確中國企業應遵循的具體公司社會責任標準,如特定的社會責任指標、規范,以及當地慣例等,使得參與各方就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履行方式,及后續監督達成基本共識。同時,中國企業也應認真了解當地的歷史傳統、社會文化以及宗教傳承,從而真正理解企業社會責任在當地制度語境中的真正內涵。另一方面,中國企業也可以適當結合東道國對公司社會責任的特定需求而設計其社會責任的內容、投入重點以及履行方式,從而“把錢花在刀刃上”,獲得最大的投入產出比,實現最佳的公司社會責任效果。


      總之,作為中國“一帶一路”建設的一個重點、一大難點及一個“亮點”,中國企業的跨國社會責任的推進與落實將直接影響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交往與當地人民的友好合作,同時也是全面提升我國企業良好國際形象的重要途徑。(作者單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