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們的媽媽不在身邊,但今后每天都會有愛心媽媽陪伴了……”留守兒童小殷姿的話語,使在場的人無不動容。步入6月的四川資中,戶外的天氣早已酷熱難耐,而6月4日四川省資中縣高樓鎮清涼村的廣場上卻熱鬧非凡。這天上午,徐工集團“童伴之家”揭牌儀式暨徐工志愿者關愛活動在此隆重舉行。
赤日炎炎絲毫沒有阻擋眾人參與的熱情,蒞臨現場的嘉賓,除徐工團委書記劉一帆及多名志愿者外,還有四川團省委權益部副部長、省群團組織社會服務中心副主任、省“童伴計劃”項目辦主任趙龍,資中縣團委副書記劉盛權,中國扶貧基金會企業合作處處長朱峰,資中縣高樓鎮鎮長袁黎,“童伴媽媽”代表,以及當地數百名留守兒童和村民代表。
“童伴之家”是徐工“ForBetterLife”全球精準公益項目中“藍夢童行”項目之一,也是徐工牽手中國扶貧基金會聯合中國公益研究院、共青團四川省委共同啟動的留守兒童關愛項目——“童伴計劃”項目。徐工計劃投入600萬元,3年內在當地探索建立一套較為完備的留守兒童關愛服務模式,并向全國推廣。
劉一帆表示,“首期將在四川省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挑選7~10個試點村,并選取徐工部分事業部、分子公司與項目試點村結對,進行‘1+1’關愛,未來還會推廣至貴州、云南、陜西、甘肅等西部數省。”
“徐工童伴之家”讓留守兒童有了一個新“家”
徐工“藍夢童行”項目以村為單位創建“童伴之家”,專為孩子們配置了電腦、書籍、光盤視頻、乒乓球臺等設施,提供音樂、美術、體育、手工等關愛條件,開展心靈關愛、生活關愛、學習關愛和能力關愛輔導;將聘請專業老師給14~17歲適齡留守兒童進行種植、機械、駕駛技能等專業技能培訓。徐工將為這些孩子提供到企業參觀體驗的機會,到員工家庭去感受家庭溫暖。未來,徐工還會為孩子們提供假期實踐和崗位培訓的機會,也將聯合經銷商等資源,為適齡留守兒童就近提供就業機會。
此外,每一個“童伴之家”都有一位“童伴媽媽”,她們都是當地優秀的專職鄉村教師,對徐工“童伴之家”進行日常管理,組織開展各類關愛活動,為有特殊需求的留守兒童及其家庭提供關愛服務及協調支持。徐工將通過扶貧基金會逐月向“童伴媽媽”發放崗位補貼。同時,將通過北師大、省青協等平臺為鄉村教師提供專業培訓,每兩年還將組織一次“藍夢·最美鄉村教師”評選活動。
揭牌儀式后,10名徐工志愿者和現場80名留守兒童代表參加了“童伴之家”主題拓展活動。7名“童伴媽媽”代表了解到更多徐工和“藍夢童行”的信息,她們表示一定會認真履行服務關愛的職責,把“童伴之家”變成孩子們的家。
不忘初心為“童行”護航
現實中上演的一幕幕因留守兒童問題而產生的事故悲劇無不敲打著社會的神經:留守兒童面臨著怎樣的生存現狀?破解困局需要采取怎樣的“招數”?面對這道難題,徐工作為長期致力于社會公益事業的行業龍頭企業,積極響應國家“精準扶貧”的號召,用“藍夢童行”這樣的重器柔情為留守兒童撐起了一片藍天。
“我們村條件有限,孩子們沒有固定的學習、娛樂場所,父母外出打工,孩子都是由爺爺、奶奶看管,缺乏心靈關愛和學習輔導,留守兒童問題占據了我們管理工作的大部分精力,恰巧‘童伴計劃’能為孩子們帶來真正的福利,大家都對這個項目十分期待。”正如高樓鎮黨委副書記官正軍說的那樣,四川省作為外出務工大省,留守兒童數量高達254萬人,占全國11.34%,問題尤為突出。為此,留守兒童關愛項目
“童伴計劃”應運而生。該計劃覆蓋四川7個市10個縣100個村,預計直接受益3.5萬人。徐工在“童伴計劃”的第一時間,就聯合中國扶貧基金會定向策劃、啟動實施了徐工“藍夢童行”公益項目。
“城市化進程加快、地區間發展不平衡早已不是新聞,但大量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帶來深層次問題卻長期不被關注。外出務工的父母無法將孩子帶在身邊,甚至是無人監護。前期調研時,我們隨處可見獨自在水塘、農田、馬路上游蕩玩耍的留守兒童,作為‘事實孤兒’的他們常被遺忘在關愛的角落里。”談及留守兒童,剛剛做了父親的劉一帆忍不住神色黯然。但在說到“藍夢童行”項目時,他又非常興奮:“徐工董事長王民倡導發起的‘藍夢童行’項目,就是力求探索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地區留守兒童關愛的模式方法,使扶貧從‘輸血式’向精準‘造血式’轉變,并力爭將這一項目打造成國家精準扶貧標桿項目。”
徐工“藍夢童行”項目受到了四川省各級領導高度重視,四川省委常委、省總工會主席、四川省關愛留守學生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李登菊親自主持項目工作,中國扶貧基金會、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院、四川團省委及關愛工作領導小組四家機構也將共同參與“藍夢童行”項目實施。同時,該項目將由中國扶貧基金會聯合徐工、團省委、北師大、各大媒體共同搭建實施監測體系,并由村級、鄉級、縣級等領導,以及扶貧基金會和青協志愿者共同搭建執行監管體系,結合實際情況,進一步量化對鄉村教師的工作績效考核評定,建立多級審核的項目反饋流程,確保精準落地。中國工業報記者 劉剛 通訊員 吳波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