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媒體時代,不僅文藝種類空前豐富,文藝形式更加多樣,傳播方式也更能滿足多樣化需求,接受對象更能獲得及時和更多的精神享受。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嚴峻挑戰和負面效應。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和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為我們深入認識文藝傳播社會責任問題的重要性,消除當前文藝傳播所存在的一系列消極現象,提供了思想動力,指明了方向目標。
一、文藝傳播及其社會責任
傳播是一種充滿文化意義和社會責任的文化行為,它的最終目的在于建構并維系一個有秩序、有意義、能夠用來支配和容納人類行為的文化世界。具體到文藝傳播的社會責任,其主要表現為文藝傳播的媒介倫理問題和文藝傳播從業者的職業道德問題。在更深層意義上,文藝傳播的社會責任問題體現為文藝傳播“為什么人”和“如何為”的問題,它決定著文藝傳播社會責任意識的強弱,決定著文藝傳播的價值導向和思想理念。
文藝傳播是從作品創作經媒介傳遞到受眾接受的傳播過程,實質上是一個文藝作品在時間上和空間中不斷遷徙、蔓延,從個體化、私人化逐漸變為公共化、社會化的有機過程。這一過程又可分為文藝創作、文藝傳遞、文藝接受三個環節。隨著電影、廣播、電視等媒介的問世,文藝傳播的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特別是互聯網在全球范圍內迅速發展并廣泛普及后,不僅媒體傳播的內容得以通過報紙、雜志、電視節目、互聯網等不同的媒介形態表現,而且各種媒體也呈現出功能一體化的融合趨勢,這種既注重信息傳播手段的“拓展”,又強調諸媒體之間有機“融合”的傳播形態,我們稱之為傳播的“全媒體”形態。這里的“全”,不僅指信息傳播手段的“種類齊全”,亦指傳播功能的“兼容并蓄”。“全媒體”作為互聯網時代的一種新型傳播形態,也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不斷變化,所以它并非一種固化的模式,而是一個開放的系統。
在全媒體繁榮發展的情況下,我們應當特別注意它給文藝傳播帶來的諸多嚴峻挑戰。具體表現在上述文藝傳播的各個環節之中:在文藝創作環節,受市場化、商業化和消費主義思潮的影響,文藝創作中存在著一種極端娛樂化、庸俗化乃至低俗化、色情化的消極傾向;在文藝傳遞環節,隨著互聯網這種全新的信息交流工具的普及和發展,剽竊、盜版泛濫及由此引發的文藝著作權保護問題,文藝信息安全問題,以及文藝工作者的隱私保護問題等在文藝傳播過程中表現得十分突出;在文藝接受環節,普通受眾中普遍存在著文藝接受快餐化、淺表化的取向。就專業受眾而言,部分文藝批評者面對全媒體時代浩瀚的網絡文藝作品沒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和理論儲備,部分文藝批評家對創作自由與社會責任、名利效益和社會價值之間的關系認識不清,致使文藝批評面對文藝亂象處于或“失語”或“無語”的尷尬處境,文藝創作中“媚俗”趣味盛行。可以說,在當前的全媒體時代,文藝傳播各環節均經受著嚴峻的沖擊和挑戰,文藝傳播所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文藝傳播所應當發揮的社會價值沒有得到應有的強調。由此,我們應當以一種綜合的、有機的眼光對文藝傳播的各個環節予以分析和探討。
二、文藝創作層面的社會責任重建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諸如市場化、商業化、消費主義和極端娛樂化等文化思潮尤其是在文藝“躲避崇高”、消解意識形態、“躲避理想”等思潮的影響下,一些創作者對社會責任感、使命感的堅守逐漸松懈,文學、繪畫、音樂、影視等文藝創作領域出現了一種過度追求娛樂化、媚俗化、非道德化乃至反社會責任的消極傾向。新世紀以來,這股濁流借助于互聯網得到了進一步泛濫。低俗化已成為當前網絡文藝通病,而網絡文藝創作的匿名化,亦使得文藝應有的社會責任、人文價值、藝術擔當在一些人那里變得無足輕重甚至被徹底拋棄。
針對這些文藝創作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一針見血地指出,當前文藝創作上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存在著抄襲模仿、千篇一律、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問題。他所列出的文藝創作問題,是圍繞文藝“為什么人”,文藝在思想、文化、美學方面應該體現什么樣的精神品格和承擔什么樣的職責功能而進行的歸納與總結。文藝創作問題,在根本上就是文藝“為什么人”的問題。他強調,“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這是黨對文藝戰線提出的一項基本要求,也是決定我國文藝事業前途命運的關鍵。”對于文藝應該“如何為人民”,如何創作出能夠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的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文藝作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根本在于“是否能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關鍵在于能否“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我們認為,要求文藝工作者承擔起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寫出扎根于人民、來源于生活、服務于人民的優秀作品,是在創作環節上邁出了文藝傳播最為關鍵的第一步。當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學已不再單純以社會效益為衡量標準,這就要求在強調文藝創作質量、注重文藝工作者精神境界和藝術水平提升的同時,還要注重開拓文藝市場和傳播渠道,擴大受眾群體,并通過反饋與交流機制,使文藝作品在創作者、主導意識形態和受眾之間構建共享的意義,促進社會各階層在總體上與社會的認同。從文藝傳播的角度看,這就涉及文藝傳播的另外兩個環節,即文藝傳遞和文藝接受的功能與社會責任問題。
三、文藝接受、批評與消費中的社會責任
全媒體時代的文藝接受與傳統的文藝接受有著根本區別。大體說來,當代文藝的接受、批評和消費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文藝閱讀快餐化。在現代生活節奏加快、數字化閱讀日益流行的情況下,出現了一個“快餐文化”和“閱讀淺薄化”的傾向,這種閱讀的特點是匆匆地瀏覽和掃描、只看關鍵詞、一次性以及非線性,瀏覽者們追求的更多是感官上的愉悅和刺激,讀書更多是為了放松、休閑和消遣,文學閱讀幾乎淪為了文化快餐。
二是評論方式隨意化。網絡的交互性為作者與讀者、讀者與讀者之間的溝通提供了便利,讀者能夠將自己的閱讀體驗在線反饋給作者并與別的讀者交換意見。在這種同步反饋中,網站評論欄、留言板、貼吧、論壇中出現了各種灌水、頂貼、澆花,即興式的快感宣泄、惡搞式的譏嘲和戲仿司空見慣,它們表達的是一時之快感,獲得的是參與之滿足。它與中國傳統“文學評點”的“虛心涵泳,熟讀精思”后的“箋以數語”,在產生機制、目的追求上存在著根本差異。與思路嚴謹、論證嚴密的現代文藝批評話語相比,既缺少思考的深度和廣度,也缺乏批判的維度與力度,用法國批評家蒂博代的話說,其可能導致“一代人的努力或者一種繁榮的網絡文學事實因為理論提煉和總結的缺乏而逐漸被人遺忘”。
三是評判標準渾濁化。受消費主義思潮侵蝕,一些評論者在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市場化與藝術性關系上認識不清,對文藝批評應當恪守的價值觀念和評判標準缺乏正確理解;有的提倡所謂的個人化批評,對一些展示低俗本能、追求感官娛樂甚至顛倒是非、混淆黑白、丑化領袖、損污英雄的錯誤傾向置若罔聞甚至津津樂道;有的屈從于商業、金錢、權力、美色,為一己之私,溜須拍馬、嘩眾取寵,以至于“紅包批評”、“友情批評”、“權力批評”等極為惡劣的情況在文藝評論界盛行。這些無規則、無底線的評判和吹捧,體現的是批評者道德良知和職業精神的喪失,長此以往,不僅藝術批評的社會價值會蕩然無存,而且會嚴重損害藝術行業的整體發展。
當前,探討文藝傳播在文藝接受環節中的社會責任,就要有針對性地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要高度重視閱讀中的快餐化傾向。電子媒介不同于印刷媒介,閱讀印刷媒介需要讀者的專注和深入,而“網絡瀏覽”則容易滑向淺層的“瀏覽”。從“深閱讀”到“淺瀏覽”的轉變,改變的不僅是閱讀方式,更是專注能力的喪失和思維方式的根本變革。因此,我們需要回歸到經典,回歸孤獨寧靜、一心一意、全神貫注的智力傳統。
第二,要認真對待評論方式隨意化的傾向。我們認為,關鍵在于正確認識網絡文學不同于傳統文學的根本特征,并以此為基礎發展出適合網絡文學的欣賞和批評方式。網絡文學在游戲性、娛樂性、隨意性、互文性、可修改性方面與傳統文本有很大不同,它更多地體現的是電子媒介和后工業時代的特征,具有后現代文本的特點。因此,在對網絡文學進行欣賞和批評時,可適當借鑒西方后結構主義、后現代主義的理論資源和批評方法。另外,在網絡文學批評過程中,若能同時汲取古代“文學評點”之長,引導人們從文學創作和美學的角度去欣賞網絡作品,也有助于網絡文學批評范式的建構。
第三,要把握評判標準復雜化的狀況。當前,文藝評判標準出現了一些復雜化的狀況,但評判標準的復雜化并不意味著評判標準的主觀化、任意化,因為無論何時何地,優秀藝術產品總是代表先進文化的進步要求,符合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和人民大眾的根本利益,確立并提倡一種合乎理性和時代要求的價值尺度與行為規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優秀的文藝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它“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他還說,“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也就是說,優秀的作品不僅要注重真善美,更要追求社會效益,要能夠對國家、民族、歷史、人民承擔起必要的社會責任,能夠在是與非、善與惡、美與丑之間確立明確的認識和選擇原則,劃定一個不可逾越的“禁忌尺度”。只有這樣,文藝作品才能在合理、合法地謀求自身經濟利益的同時,在推動和引領我國當下社會主義思想文化、文藝健康發展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在全媒體時代,媒體和傳播擁有了更多的自由。但是,絕對的自由是不存在的,自由必須同責任相伴而行。今天,對于文藝傳播來說,真正妨害傳播自由的不是社會責任和擔當意識,而是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最能體現文藝傳播的媒介倫理和職業道德的,恰恰是對傳播的人民導向和社會責任的堅守。樹立、增進、強化文藝傳播的社會責任,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任務,也是中國文藝的希望所在。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黨委書記)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