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語】2015年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豐田助學基金大學生夏令營正式開營,長期秉持“受助-自助-助人”是的公益理念,豐田已陪學子們走過十個春秋。得知訊息后,沒能來到現場的曹璐璐作為2006年第一批受助學生,以電話受訪的形式對本次活動表達了誠摯祝福。采訪中,曹璐璐深情回顧了當年的受助經歷,言明與豐田助學基金“結識”是其人生的重大轉折……
Q1:曹璐璐同學,你是什么時候得到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豐田助學基金資助的?
A1: 2006年
Q2:豐田助學基金對你產生了怎樣的作用?
A2:可以說,作用是潛移默化的。參加素質拓展訓練的時候,我接觸到一些人和事,他們通過言行舉止滲透給我們的理念,對我個人觀念的影響比較大。印象比較深刻的是當時在培訓時張寧老師講過的一句話,他說“方法總比困難多,遇到事情先想方法去解決問題”。豐田助學項目讓我懂得,很多事情在有了方法之后能夠事半功倍。
Q3:你覺得豐田助學基金,對你的學習生活有什么具體的作用嗎?
A3:對我個人的人生觀塑造有很大的積極作用,讓我確信遇到任何事情,注重方法是一切的前提。
Q4:你們當時同時得到助學金的有幾名同學?你還記得他們在哪些學校嗎?
A4:當時每所學校有10名同學。全國共20所高校。我記得有西安交通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等。
Q5:你畢業后都從事了哪些行業的工作?
A5:主要從事教育行業,我在支教之前沒有從事其他工作。從大四畢業開始支教,一年后我回校就讀研究生,研究生畢業之后還是繼續回來支教。
Q6:你支教過的學校在哪些區域?
A6:我是參加了研究生支教團,這是一個響應國家政策的項目,通常覆蓋到西北部偏遠山區,我所在的東北師范大學對口的是寧夏和重慶地區,我在重慶巴南區木洞鎮“木洞中學”。
Q7:您覺得木洞鎮的教育環境怎么樣?
A7:重慶巴南區木洞鎮當地的師資力量和物質建設比我想象中要樂觀一些。
Q8:你最初支教是有團體組織的還是自己志愿的?
A8:我是參加了自愿報名的政策項目,需要學校畢業生有自主意愿,通過報名、選拔、筆試、面試,最終確定人選。
Q9:去支教時,有沒有讓你印象深刻的事情?
A9:我和學生之間的故事有很多,也很有意思,但有些故事我個人覺得是屬于我和學生彼此之間的,所以不便對外分享。這些學生有的正在念大學,我們還保有聯系,關系非常好。
Q10:當時你支教的學校是中學還是小學?
A10:高中,我主要負責高一學生的教學任務。
Q11:當學校教育資源緊缺時,你會兼任多門學科嗎?
A11:恩是的,因為教師數量有限,所以視當地教育情況而定。我們通常會根據學科的相近程度來調配老師,只要能夠備課且勝任就可以,不一定是對口的專業學科。
Q12:在支教期間,有沒有考慮過從事其他行業的工作,比如工作環境比現在更好一些的企業?
A12:支教讓我很有成就感、很幸福,與學生相處也十分快樂,所以我還是想堅持奮斗在教育行業。
Q13:你覺得豐田助學基金當年的資助,對你后期支教等“反哺社會”的行為有影響嗎?
A13:有影響,它讓我時刻懷有感恩的心。那種被幫助后自己也愿意去幫助別人的感受讓我覺得很溫暖,所以大學期間我參加了很多志愿者活動,包括助學會、義賣、進社區幫助老人和孩子、赴山區支教,這些都是自己在被幫助的同時想要去幫助別人,并在幫助別人的同時獲得快樂的體驗,它讓我體會到付出也是一種收獲。
其實,從受助到助人這種意識是無形的,自己本身愿意去做這件事情,并保有一顆感恩的心,做起來才會快樂。
Q14:我們知道現在民間有很多魚目混珠的慈善機構,讓人們對“道義助學”產生了詬病和誤解,認為是空喊口號和作秀,對此你會覺得有壓力嗎?
A14:這個問題我覺得很廣泛,所以我只講自己的理解。在做很多事情時,每個人的看法和價值觀點不一樣,我覺得只要真心想做成一件事,并在過程中獲得快樂,有所收獲,在幫助別人的同時,看到別人因為受助而更加開心,那自己本身也就不需要任何回饋了,因為我已經收獲了幸福。
一件事情,只要是自己真正愿意去做,自然會堅持下去,這種堅持,慢慢就會獲得別人的認可。我覺得助人這件事能夠堅持十年,足以證明是真心熱愛了,自然也就不用在意別人的看法。
Q15:我們聽說大部分支教地區是在中西部教育比較落后的區域,你覺得通過自身的力量會為這些地方帶來怎樣的改變呢?
A15:研究生支教團是一個常年持續的項目,我是第十二屆,它是國家政策支持的項目,一直都有持續,十三屆、十四屆、十五屆等等。每一年都有對口的學生去支教,這些不僅是我個人的力量,也是一種集體的堅持、集體的精神力量。所以,改變其實是巨大的。
Q16:你覺得“知識就是力量,或者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你贊同的嗎?
A16:是的,我很認同。
Q17:這句話有沒有給你的生活帶來特別的影響?
A17:這個問題很宏觀,我個人覺得影響是有的,就像我相信任何事情只要堅持下去就會有結果一樣。
Q18:本次成都夏令營有好多受助的學弟學妹,你與他們有過聯系或者交流嗎?
A18:我們東北師范大學有一個交流群,每一屆東師的學生都會在群里交流,學弟學妹們會有一些疑問提出,我們會在群里給出回答,或者針對一些問題相互討論。
平時和東師的老師們也有聯系,這一次帶隊的張老師,我們經常溝通交流。他也是我當年的輔導員老師。
Q19:學弟學妹們遇到的問題方便和我們分享一兩條嗎?
A19:通常都是關于每個地區的趣事,比如當地學生的學習狀況、獎學金等等。
Q20:在人生方向上,如有學弟學妹需要你的建議,你會給出一些方向性引導嗎?
A20:在學校的群里或者學校組織的獨立活動中,我們會有交流,引導會根據具體情況。
Q21:對學弟學妹你有哪些經驗要分享嗎?
A20:認真的參加每一次活動,去體驗自己的感受,把自己認可的事情堅持努力做好。朝著自己認為好的方向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那時你會發現,生活中,也會有人因為你的努力而愿意去幫助如此努力的你,當你懷著感恩的心,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幫助別人時,你會發現生活將變得更加美好。
Q21:有沒有什么話想要對宋慶齡基金會豐田助學基金說呢?
A21:在此非常感謝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豐田助學基金。
當然,感謝的話已經講過太多了,我現在更注重實際行動。首先,要用我的實際行動回饋家人,把家人照顧好;然后,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希望有能力去幫助更多的人,這便是我對社會最好的回饋。
【編者語】 短暫的采訪結束了,然而采訪帶給我們的深思還在持續中,曹璐璐的人生歷程與豐田助學基金十年來力行的“受助-自助-助人”的公益理念一脈相承,這樣的人生路,相信還有很多學子正在走……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