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茅臺延續綠色“生命線”展現國酒大擔當


    來源:消費日報   時間:2015-08-04





      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的茅臺,長期踐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同時,也在更深層次的文化價值上積累著豐厚資本,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中國文化符號。

      大企業有大擔當,茅臺的發展誠如其董事長袁仁國所說:“呈現了人與山水自然和諧相融的歷史。茅臺人浸潤在骨髓里的生態觀,正是對千年積淀的‘綠色茅臺’理念的繼承與光大。”

      “云霧裊繞去道真,人間仙境黔北城,三江云峰看公路,精準扶貧群樂村,八大工程齊攀登,五大保障集一身,廠地同心齊努力,小康路上往前奔。”這是茅臺集團董事長袁仁國6月8日在“結對幫扶遵義道真縣座談會”上即興創作的詩詞。

      就在這場座談會上,茅臺決定首期投入3000萬元,精準幫扶道真縣。所謂精準幫扶,就是扶到點子上,扶到根上,既要支持該縣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更要依托茅臺自身優勢,抓好產業培育,建設園區項目。

      不只是扶持道真縣,茅臺的“擔當”涉及原料、加工、廢棄物處理等諸多領域,反哺地方的同時,也形成了一條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綠色供應鏈。

      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的茅臺,長期踐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同時,也在更深層次的文化價值上積累著豐厚資本,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中國文化符號,更讓其獲得了首屆中國工業行業履行社會責任五星級企業、2015年BrandZ最具價值中國品牌100強等諸多榮譽。

      大企業有大擔當,茅臺的發展誠如袁仁國所說:“呈現了人與山水自然和諧相融的歷史。茅臺人浸潤在骨髓里的生態觀,正是對千年積淀的‘綠色茅臺’理念的繼承與光大。”

      反哺地方 踐行國酒社會責任

      沒到過茅臺鎮的人,很難想象茅臺這個民族品牌沖出崇山峻嶺,成為中國文化符號究竟有多難。

      記者親赴茅臺采訪時才發現,時至今日,茅臺這個去年實現利潤223億元的企業所在地區仍沒有開通火車,更不用說機場、航線。于是,誰要想到茅臺鎮,無一例外地只能先在距離茅臺鎮近300公里的貴陽機場落腳,再乘車經過約6小時崎嶇顛簸的山路才能到達。

      “鹽津河,山連山,三十三道彎,道道都是鬼門關。”在趕赴仁懷市的大巴上,記者鄰座一位老者是土生土長的茅臺鎮人,年輕時跑運輸,經常往返貴陽、仁懷兩地。他告訴記者,像這樣的順口溜,當地幾乎人人都會念,直到修了茅臺高速路和茅臺高速公路大橋,才改變了這種交通險境。當地人也都知道,為了修建茅臺高速公路,茅臺出資高達2億元。

      用茅臺集團董事長袁仁國的話說,“修建茅臺高速公路不僅有益于茅臺,更是造福子孫后代的大事。”而茅臺酒也沿著這條高速公路,沖出了崇山峻嶺,實現了如今的加速度發展。

      現如今,茅臺又出資10.7億元建設仁懷機場,這不僅是茅臺品牌文化和產業鏈條的進一步延伸,也進一步打通了當地和外界聯系的通道。不僅如此,今年6月8日,在“結對幫扶遵義道真縣座談會”上,茅臺集團董事長袁仁國更是現場承諾,首期投入3000萬元支持道真縣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長期默默踐行企業社會責任,也在更深層次上為茅臺積累了豐厚且難能可貴的文化資本。6月12日,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在北京舉行“第四屆中國輕工企業家高峰論壇暨百強企業頒獎盛典”,茅臺再次榮獲“中國輕工業百強企業”稱號,總排名第六名。茅臺同時還獲評為“中國釀酒行業十強企業”;同月,茅臺連續第九次上榜中國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績效百佳榜;此前一個月,全球知名傳播服務集團WPP旗下市場調研機構華通明略公司發布“2015年BrandZ最具價值中國品牌100強”榜單,國酒茅臺以305.34億元的品牌價值再次上榜,居12位。

      民族的酒 更是綠色的酒

      6月,茅臺正在烤制第四輪次的酒。在制酒車間,記者看到,左右兩側各有六個窖坑,其中多數已經填滿并封存。在車間右側一個已經打開的窖坑上方,一臺行車正在將坑內的酒糟取出,而一旁的工人則負責將谷殼拌入酒糟,然后放入酒甄,利用高溫蒸汽進行蒸餾,此后便是冷卻出酒。眼見著,那暗紅色的酒糟堆成了小山,工人們手持鐵鍬把地面鏟得嘩嘩作響。

      每到茅臺丟糟季節,那一堆堆暗紅色的酒糟格外搶眼。這些酒糟送到哪里呢?茅臺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茅臺酒廠與周邊的種植戶達成了綠色有機原料供應鏈體系,從種子、肥料到收割、收購形成了信息化管理平臺。茅臺不僅向農民提供高粱種子、薄膜,還利用生物技術將酒糟等制造出的有機肥料提供給農民種植使用,保證了有機高粱、有機小麥,種子、肥料、收購等環節的有機、可追溯。”

      實際上,為解決酒糟隨著白酒產量增長而增加的問題,茅臺曾耗資近10億元建設循環經濟二合園區301廠工程,并通過資源化處理方式將酒糟轉化為蛋白飼料;去年,茅臺集團又注資5.5億元建設集酒糟綜合利用、生物燃氣、有機肥生產、現代農業示范、旅游觀光于一體的“茅臺低碳示范產業園”。該項目作為貴州省唯一代表入選APEC低碳示范城鎮建設項目、進入全國排名靠前的最頂級的生態環保項目之一,代表著中國生態低碳環保工作的最高水平推向國際市場。

      不只是酒糟的循環利用,茅臺還曾向赤水河流域有機原料基地投入生產扶持資金2025萬元,發展有機高粱近40萬畝,并以高于市場的價格回購高粱,8萬多農民人均年增收400多元,成為茅臺反哺農業的直接受益者;此后,又向有機原料基地投入生產扶持資金5100多萬元,近12萬戶農戶成為直接受益者。

      從上述實踐中不難看出,從原料、生產到廢棄物處理,茅臺正在完善一條綠色的產業鏈,不僅保證了國酒綠色、有機、健康的品質,也實現了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在茅臺集團董事長袁仁國眼中,“一部茅臺發展史,呈現的是這里的人與山水自然和諧相融的歷史。茅臺人浸潤在骨髓里的生態觀,正是來源于對千年積淀的‘綠色茅臺’理念的繼承與光大。”

      擔當社會責任 站在國家、社會和民族的高度

      “注重和踐行社會責任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要求,中國酒業發展與社會公益密不可分,我們應該站在國家、社會和民族的高度擔當我們的責任。”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王延才在“中國國際酒與社會論壇”上闡述了上述觀點。

      持相似看法的,還有中國酒業協會副秘書長兼白酒分會秘書長宋書玉。面對眾多酒企當前經常抱怨的“酒香也怕巷子深”問題,他卻坦言,白酒企業必須反思我們為消費者做了什么?”

      而茅臺長期踐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大企業大擔當,也用行動回答了上述問題。在記者采訪過程中,河北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宋維山更是感慨,“茅臺集團的企業文化理念中,‘核心競爭力’的內涵是品質、品牌、工藝、環境、文化。把‘環境’列入核心競爭力,在中國食品工業領域并不多見。這說明了茅臺人強化生態責任理念,依靠環境立業,把營造優良環境當成生產力,履行了企業對生態保護的莊嚴承諾與責任擔當。”

      憑著這份擔當,茅臺2015年初的市場銷售實現了“開門紅”。截至3月5日,茅臺酒銷售已經突破4000千升,同比增長39%;銷售收入達到92.94億元,同比增長32.5%。30%以上的增幅遠超各方的預期,令業內震驚不已,茅臺作為中國白酒的領軍品牌已率先走出了低谷。

      6月11日,茅臺集團董事長袁仁國坦言,“2014年,在復雜的經濟形勢下,我國白酒行業持續進入深度調整期,茅臺堅守發展、生態、安全三條底線,沉著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企業呈現出穩中有進、轉型加快、活力增強的良好態勢,實現了總量和質量、速度和效益的同步提升。在發展的同時,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對有機高粱基地扶持、赤水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國之棟梁、希望食堂、向地震災區捐款等公益事業的大力支持,彰顯了茅臺大企業有大擔當的社會責任。”

      同時,袁仁國也希望,“社會各界要愛護茅臺這個民族品牌,給予茅臺健康和諧的發展環境。茅臺作為我們國家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民族品牌,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和贊譽。作為民族精品,更需要全體國人的呵護、關愛和支持。”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