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的社會責任,是基于利益相關方參與、利益相關方滿意、利益相關方信任的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在波司登品牌創始人高德康看來,社會責任感是企業家素質的首要因素,履行社會責任是企業公民應盡的義務。民營企業實踐社會責任,要從核心價值觀和持續發展的理念出發,講求質量效益和社會責任的統一,促進社會責任與經營管理的有效融合。
作為一家使命感、價值觀驅動的優秀企業,波司登從核心價值觀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維出發,將社會責任視為現代企業的生存方式和創新發展的機遇,不僅孜孜追求提升客戶價值和服務,更關注利益的共享和利益相關方的訴求,立志做時代的企業、負責任的企業和有遠大夢想的企業,在產業鏈、低碳環保、社會事業等領域積極實踐社會責任。
供應鏈說到底是“共贏鏈”,是未來企業最核心的競爭力之一。波司登始終認為:一個企業的成功,不在于你賺了多少錢,而是你善待了多少人。只有創新資源在產業鏈流動時才能提升價值鏈,創造更多社會財富。所以,波司登不包辦建設自有的垂直產業鏈,而是利用品牌影響力和規模經營整合優質資源,建立與企業發展戰略相適應的相關方關系,與產業上下游共同打造合作共贏的價值鏈,并以誠信自律和公平正道帶動整個產業鏈健康發展。通過分享利益、共同發展,波司登6大直屬工業園、500多家原輔料供應商和協作工廠,為社會提供就業崗位超過30萬。
全球化發展帶來的氣候問題,使低碳環保成為新的商業倫理。波司登把生態文明和綠色經濟納入發展戰略中,把生態責任意識滲透到企業的各個流程中,從技術改造、產品設計、生產包裝、物流運輸、營銷服務等各個方面,實現全過程的“綠色管理”,為社會提供環境友好型的綠色產品。
波司登還積極倡導循環經濟,探索產業綠色發展新方式,推動行業健康發展。2013年以來,與江南大學合作設立蘇州市羽絨服裝回收工程技術中心,開展羽絨服裝的回收、分解及再利用技術(用以制造清掃用品、工業用織布和汽車隔熱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對推動中國建立和健全紡織制品回收再利用循環體系工作具有現實意義。2014年6月14日,波司登在北京的12家門店參加了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主辦的“舊衣零拋棄——中國品牌服裝企業舊衣回收活動”,探索在服裝企業、消費者、慈善組織、研發機構、綜合利用企業之間分工合作的閉環體系。這些回收來的舊衣物,符合安全衛生標準的,用于“西部溫暖計劃”等慈善項目,幫助有需要的困難群眾;達不到相關標準的,作為研究再生加工技術的原料。這是我國紡織服裝產業資源綜合利用和開展社會公益活動相結合的一項創新舉措。
波司登一直秉持“企業價值的最大化就是其社會效益的最大化”的質樸理念,積極響應各利益相關方的訴求。公司投資1.3億元建成國家級生態村、中國十佳魅力新村、中國十佳小康村——康博村,捐贈5000萬元發起成立由中國民政部直屬管理的“德康博愛基金會”。多年來,波司登在光彩慈善、科教文衛、扶危救困和公益環保等領域捐款捐物累計接近7億元,為促進形成互助友愛、融洽和諧的社會環境做出了突出貢獻,被中華慈善總會授予第二屆“中華慈善突出貢獻(單位)獎”。
波司登秉持責任創新、持續發展的理念,致力于將社會責任觀融入組織運營,加強履責能力建設,提高責任管理水平,全面實踐社會責任。公司參照ISO26000標準要求,嚴格執行中國紡織服裝行業CSC9000T各項規定,積極營造公共責任、社會公益、道德行為三位一體的社會責任體系。2014年7月被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授予“中國工業行業履行社會責任五星級企業”稱號,代表了行業內先進的管理水平和履責水平。
日前,編制完成的《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度社會責任報告》從踐行社會責任、創新驅動進步、承載綠色運營、推動勞動和諧、深化社會參與等五個方面闡述企業的履責行動和績效,并提出以“滿足消費者及內外部客戶需求”為導向,整合資源打造優質高效的平臺型企業,成為全球服裝生態鏈上的新強者。
波司登從無到有、由弱及強的成長歷程,體現了中國品牌傳統與現代、本土化與國際化、學習與創新的深度結合。波司登全面推進卓越績效管理,關注產品質量效益和消費者權益,開發獨有特色的創新型產品。同時,注重品牌培育與塑造,積極探索符合中國品牌的海外擴張之路,從一個優秀的本土品牌發展成為國際知名的中國服裝品牌,體現了優秀企業的使命感和企業家的遠見。
高德康認為,未來的發展將是考驗民營企業總體素質的時期,只有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的雙贏,才真正體現企業的社會價值。這需要企業家的睿智遠見,更需要知行合一、共同努力。波司登將進一步從戰略著眼,從細節入手,更加主動地把環境、社會、經濟等議題融入企業管理中,持續推進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和可持續發展,加速品牌國際化進程,打造長久健康和百年傳承的卓越企業。(曉月)
來源:中國貿易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